-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离恨
(清)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一声横笛锁空楼”将无形的“声音”化作了有形的“锁链”,艺术效果尽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一项是
【小题3】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鹧鸪天·离恨
(清)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故作娇羞的姿态,姿态美妙动人。 |
B.“手挼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可爱。 |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
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 |
A.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B.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因芙蓉花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坚韧的特点,所以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执着的爱情,给人以美的联想。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兰泽多芳草”一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口吻写起,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摘几枝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 |
B.美好欢乐的情景,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一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痛苦之情准确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兰泽多芳草”一句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这首小词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人物刻画细腻。
【小题2】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鹧鸪天·离恨
纳兰性德
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故作娇羞的姿态,样子传神动人。 |
B.“手挼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可爱。 |
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 |
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 |
【小题2】本词“何时共泛春溪月”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对这句词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贺新郎·太白墓和雅存韵
[清]黄景仁(注)
何事催人老?是几处、残山剩水,闲凭闲吊。此是青莲埋骨地,宅近谢家之朓。总一样、文人宿草。只为先生名在上,问青天、有句何能好?打一幅,思君稿。
梦中昨夜逢君笑。把千年、蓬莱清浅,旧游相告。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有亦是、寒郊瘦岛。语罢看君长揖去,顿身轻、一叶如飞鸟。残梦醒,鸡鸣了。
(注)黄景仁:清代乾隆时期诗人,少年即有诗名,一生穷困潦倒。
【小题1】概括上阕中词人抒发的情感。
【小题2】下阕构思奇特,请赏析。
贺新郎·太白墓和雅存韵
[清]黄景仁(注)
何事催人老?是几处、残山剩水,闲凭闲吊。此是青莲埋骨地,宅近谢家之朓。总一样、文人宿草。只为先生名在上,问青天、有句何能好?打一幅,思君稿。
梦中昨夜逢君笑。把千年、蓬莱清浅,旧游相告。更问后来谁似我,我道才如君少。有亦是、寒郊瘦岛。语罢看君长揖去,顿身轻、一叶如飞鸟。残梦醒,鸡鸣了。
(注)黄景仁:清代乾隆时期诗人,少年即有诗名,一生穷困潦倒。
【小题1】概括上阕中词人抒发的情感。
【小题2】下阕构思奇特,请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足( )
E. 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所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情怀。
【小题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足( )
A.首句写园内之景,正面描写池水清澈,池边大树倒映池中的景象。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
B.第二句中“窥”字让诗句活了起来。移诗人情感于山峦,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亦从正面突出了园中最物之富有魅力,其匠心令人叫绝。 |
C.颔联由园内而至园外,视野放远,境界开阔。黄叶满山,斜晖映照,尽显山光之致。 |
D.颈联诗人撷取幽竹、寒花两个典型意象,表现环境的清冷、寂寥,因此作者在尾联表达不愿久立的失落、怅惘之情。 |
【小题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 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 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都是实写,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边草变白大雪飘飞,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
C.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了几件衣物。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地风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
D.本诗借景抒情,明写塞北景色,暗含南国风情,景中寄情,用江南的五月繁花来衬托所在之地的寒冷与荒凉,进而表达自己的孤独哀怨之情。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山道中
(金)赵沨
小榖城荒路屈盘,石根寒碧涨秋湾。
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
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
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厌乘兴数往还。
(注)黄山:一名榖城山,在山东东阿。小榖城:即东阿县铜城镇。章:大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黄山道中
(金)赵沨
小榖城荒路屈盘,石根寒碧涨秋湾。
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
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
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厌乘兴数往还。
(注)黄山:一名榖城山,在山东东阿。小榖城:即东阿县铜城镇。章:大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通过描写登山道路屈曲盘旋,岩底一湾碧绿秋水闪着寒光,为全诗定下了凄清伤感的基调。 |
B.颔联具体描写黄山的名胜风光:黄公庙掩映在高大挺拔的树木之中,白塔山顶点缀着一抹银亮的雪痕。 |
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黄山美景的喜爱已经深入膏肓。“莫厌”运用拟人,情味盎然。 |
D.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而第三联结合前两联景语,尾联补足第三联余意,章法谨严,颇具匠心。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情感丰富,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澈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
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
D.颈联第一句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新年夜坐
【清】万树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本词表现出一种“客的意识”,即孤单、寂寞的异乡飘零之感。
【小题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
浣溪沙·新年夜坐
【清】万树
猿和风声落槛边。鼠窥人影过灯前。乱书翻尽不成眠。
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可堪身滞海南天。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乱书翻尽”是细节描写,表现的是诗人对不能回家的愤怒之情,是一种发泄行为。 |
B.“堪”,忍受之意,可堪,就是可以忍受;“海南天”,写出了身处极远之地,作者身外乡,但仍能忍受。 |
C.“窥”“过”灯前,写出了鼠的无惧诗人,颇有它乃此间主人的感觉,益发表现出诗人客居外乡之感。 |
D.“落”把看不见的声音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风和猿声两意象叠加在一起,倍增新年独坐的凄凉。 |
【小题2】“夜夜夜深愁永夜,年年年节惜华年”如何断句?三“夜”与三“年”重叠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①
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③,未必佽飞④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注)①三门津:三门峡。黄河流经此处,分成鬼门、神门、人门三股急流。时值蒙古军队南下,词人躲避战乱至三门峡一带。②一峰:屹立于中流的砥柱山。③燃犀下照:传说晋人温峤曾点燃犀角照见江中水怪。④佽飞:春秋时勇士,曾入江刺杀蛟龙。
【小题1】赏析词中画线句的精妙之处。
【小题2】概括下阕词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①
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不用燃犀下照③,未必佽飞④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注)①三门津:三门峡。黄河流经此处,分成鬼门、神门、人门三股急流。时值蒙古军队南下,词人躲避战乱至三门峡一带。②一峰:屹立于中流的砥柱山。③燃犀下照:传说晋人温峤曾点燃犀角照见江中水怪。④佽飞:春秋时勇士,曾入江刺杀蛟龙。
【小题1】赏析词中画线句的精妙之处。
【小题2】概括下阕词人表达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