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各题。
出 关①
吴兆骞
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②喧喧驿骑尘。敢望余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
云阴不散黄龙③雪,柳色初开紫塞④春。姜女石⑤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
(注)①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②筚篥:军中乐器。⑧黄龙:边塞名,借指宁古塔。④紫塞:此指山海关。⑤姜女石: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出 关①
吴兆骞
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②喧喧驿骑尘。敢望余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
云阴不散黄龙③雪,柳色初开紫塞④春。姜女石⑤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
(注)①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②筚篥:军中乐器。⑧黄龙:边塞名,借指宁古塔。④紫塞:此指山海关。⑤姜女石: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诗人行至此处回望,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 |
B.首联中的“边楼”“嶙峋”“筚篥”写出了山海关崇山峻岭,有戍边的将士把守的情况。 |
C.第二句写出了边塞军乐喧闹,驿马奔驰,飞尘四起,一片热闹繁忙的关外景象。 |
D.颔联写诗人遭流放,因连累双亲而自责。 |
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暮杂感十首(其二)①
曾国藩
高嵋山下是侬家②,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③。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注)①曾国藩25岁进京科考未第,客居京城,准备参加来年会试,除夕将至时写下此诗。②侬:我。③夭桃:出自《诗经》,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岁暮杂感十首(其二)①
曾国藩
高嵋山下是侬家②,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③。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注)①曾国藩25岁进京科考未第,客居京城,准备参加来年会试,除夕将至时写下此诗。②侬:我。③夭桃:出自《诗经》,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故乡位置“高嵋山下”,用“斗”字突出故园万物竞绿的风姿,表现出对故乡的自豪。 |
B.颔联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在“老柏有情”“夭桃无语”的对举中写出故乡树木花草对主人的悠悠思念。 |
C.颈联写红豆相思,西风浣纱,诗人在春秋交替中回想起自己在故乡的一段美好情愫,从而更激发了搏击人生的壮志豪情。 |
D.全诗语言质朴,笔调自然,词约意丰,在对家乡人事的思念中透露出灰暗凄婉的色彩。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请简要赏析“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的妙处。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喜欢雪花,在于雪花轻盈的形态,不在于雪花处在寒冷之地。 |
B.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雪花与牡丹等人间富贵花的不同,表现雪花高洁的品性。 |
C.五、六句用典,悲叹东晋咏雪的才女谢道韫死后,再也无人怜惜雪花,雪花只落得漂泊天涯的命运。 |
D.整首词中诗人以雪花自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追求的至清至洁的精神境界。 |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漫感
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①
龚自珍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释: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这两首诗体裁上属于_________。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尾联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典明志,抒发了相似的悲愤之情。
【小题3】“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漫感
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①
龚自珍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释: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
【小题3】“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小题2】这首词上阕写“愁”,下阕写“恨”,请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词人的“愁”和“恨”。
月上瓜州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 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①?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月明上瓜州。
(注释)①神州:指中国,此指京都。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透出感恨无限,引起人的无限暇思。 |
B.此词原调名为《乌夜啼》,作者取末句意改为《月上瓜洲》,表达了作者对新秋的明月冉冉从瓜洲升起,而自己逍遥于江海之上的自然景象的喜爱之情。 |
C.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塑造了“渔翁”这一形象,一叶扁舟,诗人在明月之下、瓜州江河之上持竿垂钓。 |
D.下阕头三句,写古往今来没有留下过多少英雄人物的足迹,但是自己的壮志雄心还未随水流东逝而去,依然想要报效国家。 |
E.《月上瓜州》其词含蓄蕴藉,感情真挚,委婉细腻,风雅自然。 |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玉烛新·白海棠
清·顾太清
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敲残更漏。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
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红妆莫斗。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还要倩流水高山,花前慢奏。
(注释)《玉烛新·白海棠》是清代女词人顾太清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在“秋红吟社”结社期间所作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词人喜爱神娟韵秀、肥腴富贵的壮丹,更钟情净骨天然、清雅素洁的白海棠。
【小题2】请结合全词,赏析结句的精妙之处。
玉烛新·白海棠
清·顾太清
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敲残更漏。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
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红妆莫斗。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还要倩流水高山,花前慢奏。
(注释)《玉烛新·白海棠》是清代女词人顾太清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在“秋红吟社”结社期间所作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三句写新雨初睛后的海棠,将海棠比喻为洗去胭脂、身着素衣的清丽女子。 |
B.“东风倦倚”“憨憨态”以拟人手法展现其憨态可掬的情状,海棠形象惹人喜爱。 |
C.“深夜静……”写院子里寂静无声,银烛高照,突出诗人孤居难眠,思绪纷然。 |
D.下片起句,写花儿盈盈芳心,占尽春光,女子的芳心,也在春光中被花儿激发。 |
【小题2】请结合全词,赏析结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小题。
君子于役①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④,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役:服役。②埘(shí):在墙上凿涓修成的鸡窝。③佸(huó):相会。④桀:供鸡栖息的小木桩。⑤括:至,到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E. 本诗的末句写出了当时服役者生活条件的艰难。
【小题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景物描写在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君子于役①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④,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役:服役。②埘(shí):在墙上凿涓修成的鸡窝。③佸(huó):相会。④桀:供鸡栖息的小木桩。⑤括:至,到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以重叠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 |
B.每章开头,都是男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 |
C.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昵? |
D.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
【小题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景物描写在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乐府诗,完成下列小题。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①,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②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③,故人工织素④;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蘼芜:香草名。②手爪:指女子的针线手艺。③缣:黄绢。④素:白绢,价值比缣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E. 张琦曾评此诗:“巧拙既殊,钝捷亦异,而爱憎取舍,一切反之。” 巧、捷是言弃妇,拙、钝是说新人;“爱憎取舍,一切反之”,说的是故夫。这种反常的爱憎取舍以“新人不如故”作结,批判了薄情无义的行为,深化了主题。
【小题2】这是一首有名的弃妇诗。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该诗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特色。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①,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②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旧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③,故人工织素④;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蘼芜:香草名。②手爪:指女子的针线手艺。③缣:黄绢。④素:白绢,价值比缣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诗的开头三句是作者叙述,第四句是女主人公——一个被丈夫休了的女子的发问。接着四句是故夫的回答,“新人从门入”两句是女主人公的话,后六句是故夫的话。 |
B.女主人公见了休了自己的故夫,不但未埋怨、责难,还长跪在地,关心地询问新妇的情况,可见她恋情不断,欲借此机会重续前缘。 |
C.“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意思是新媳妇从大门娶进来,而弃妇则从旁门被逐出去。这里女主人公委婉抒发自己被无情休弃的痛苦、哀怨。 |
D.诗中出现了弃妇、故夫和新人三个人物,通过三人的对话可以明显看出各自的苦衷,但是作者并没有做任何正面的说明和谴责。 |
【小题2】这是一首有名的弃妇诗。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该诗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特色。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荆卿里 清代 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清代 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荆卿里 清代 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清代 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首联的“水边”是指燕太子丹与众宾客送荆轲入秦行刺至易水而别。 |
B.袁诗的颈联写诗人思贤生情,诗人为荆轲着素默哀,表达自己的情感。 |
C.袁诗末句中的“刺”字形象地写出“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且赋予“乱山”以人性。 |
D.尹诗第三句写荆轲动作敏捷,办事果敢,高度赞扬了他是一个英雄人物。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
B.第一、二节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
C.第三节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