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作者任两广总督时,从查禁鸦片烟入手,坚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后遭诬陷被罢官,充军到新疆伊犁。这首诗就是作者进入新疆时写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中,作者将天山比作大臣上朝用的笏板,将山上的积雪比作美玉,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天山的孤独寂寞。
B.第二句写高耸壮美的天山如朋友般导“我”西行,与“我”这被充军发配的人为伴,这句是为了突出天山有情有义。
C.诗中所谓的“寂寥”,不仅指林则徐在充军途中的寂寞,更暗含他在官场上遭冷落的孤独,可谓刻骨铭心。
D.第三句作者给天山以人的性格,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将天山拟人化,使诗人与天山的形象屹立于读者面前。
E. “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的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含蓄有味,耐人咀嚼。
【小题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诗内容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0-09 04:0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冯铁头
(清)清凉道人
吾邑(嘉兴)新市镇西庙前,有冯允昌者,以卖腐为业。勇力兼人头甚劲与人斗以头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偶与西庙道士忤,冯于五更磨腐时,潜挟庙前二石狮,置诸庙门之外,明日,道士见而异之,雇人舁置原所。不数日,冯又如之。如是者五六次,道士费舁之值不赀,而心疑焉,夜潜卧于庙门之内,以觇其异。一日五更,闻冯店开门声,见其挟狮而来,始悟由于前次开罪之故,遂启户出,向冯谢罪恳求。冯大笑,复以狮安于原所而罢。
其邻有与昵者,谓之日:“子头诚有力,倘以石击之,恐亦不能当也。”冯拾一石,大如碗,掷于空中,而以头承之,嘣然有声,石迸去而头不伤。人大骇,遂以铁头著名。
一日,冯偶泼水于街,适陕西贩皮客张姓者过,误溅其衣,张微詈之,冯恶声相应而出,挥之以拳。张不与较,冯自后趋至,以头撞之,张不回顾,而微侧其身,冯头适入于肋间,为其所挟,竭力摇拔不可脱。张笑曰:“吾知汝为冯铁头,然果是铁否?吾当试之。”于是骈两指就肋间擦之,冯若以利刃刊其头骨者,痛不可忍,不觉失声而号。张曰:“若然,则非铁头矣,且放汝去。再加纯钢铸炼,吾当复来与较也。”遂释之,缓步而去。冯之头红肿者旬余,于是深自敛抑,顿改故态,不敢滥用其头矣。
(选自《听雨轩笔记》,有删改)
注:①清凉道人,姓徐,号清凉道人,清乾隆年间人,生平事迹不详。
②舁(yù):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一乡   凌:压倒B.罪恳求   谢:道歉
C.自后至   趋:通“促”,催促D.张不回   顾:回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道士见异之 ②伏尸
B.①潜卧庙门之内 ②燕王拜送
C.①而头承之   ②使使闻大王
D.①若,则非铁头矣 ②沛公默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勇力兼人头/甚劲与人/斗以头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
B.勇力兼人头甚劲/与人斗以头/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
C.勇力兼人头/甚劲与人/斗以头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
D.勇力兼人/头甚劲/与人斗/以头撞之/罔弗披靡/由是气凌一乡/无敢与抗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冯于五更磨腐时,潜挟庙前二石狮,置诸庙门之外。 
(2)子头诚有力,倘以石击之,恐亦不能当也。
【小题5】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冯允昌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画树法

①凡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峰峦者,山之骨骼;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见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譬诸人形骨骼匀停,而眉目俗恶,乌得成佳士?譬诸军旅前锋不扬,何以张后队?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

②况山林非园林可比:园林木植栽培修理,梃干端直,枝叶葱茂,故绘之者易;山林木植,深岩无主,听其荒滋,小者桮棬,大者巑岏,不凿其真,无伤其直,阴森鼪径,响挂空潭,云栖之,露袭之,纵横而出,无不顺适其性,克全其天,故绘之者难。夫惟胸涤尘埃,气消烟火,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否则虽绘其形,如园林之木植,不能得其天然之野态。

③且树法非石法可比:石有皴擦点染,犹可藏拙;树则筋骨毕露,少有背逆,人即见之。故绘之者必用笔法,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务要遒劲,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一笔要当一笔用,如一笔气力不到则败矣。一笔败则通身减色,而烟火市气由是而出。子其慎之!

(节选自清朝布颜图《学画心法问答》)

(注释)①桮棬:杯子。②巑岏:山耸立的样子。

【小题1】第①段中画线句对阐明事理有何作用?
【小题2】根据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明画山林树木之难的原因。
【小题3】郑板桥画竹主张“意在笔先”,本文哪句话与其有相通之处?
【小题4】下列句子不是写“画树法”的一项是
A.不凿其真,无伤其直B.胸涤尘埃,气消烟火
C.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D.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
【小题5】本文谈“画树法”,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鲍觉生书
(清)吴定①
顷邀惠书,省仆动静安否,情重辞温,增仆远望,仆自足下北游,沈默闲处,叹左右益少通敏之才、可与之深言文字者,以此私恚,他无足怀。
仆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颜、曾之伦,执经杏坛,觌②圣人之德辉;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杨、游诸人,立程子、朱子之堂,饫闻其训诫;已念二者虽不可得,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
既成童,出与乡闾读书之子游,见其所倾向者,无非科举之学,众人一志,传习成风。以圣贤之道,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退告诸父兄,始知讲道劝学之风,海内衰歇者数十年矣。于是怆然内悲,太息向之所志不度也。
年既壮,涉历东越吴楚之交,交游日广以远。见有嗜好三代旧章法物,以考订为工;有慕秦汉以来之诗歌古文,以文藻风流相尚,私心喜且慕,谓此虽非吾学所急,抑亦可备斯道什一之,宜以余力讲明其术也。于是或师焉,或友焉。盖自幼至今,同志相导之助,莫盛于此时矣。
今者年已五十,足不涉四方,而四方雄俊之群旧尝馆于歙者,或散或亡,不可复合,无所慰其意。冀得一二俊秀后进,与之相劝相成;而来游者,类溺没于科举旧习,而不能为之展其志,拓其才。盖虽考订、辞章之末,鲜有能助我者,况其他乎?呜呼!幼志不可遂矣,即壮岁师友相从欢,亦渺不可复。甚矣,岁晚而道益孤也!
君子之志于道也,合众人之贤明,以群相诱掖,虽中材企及之而有余,竭一己之私智微能,委曲与道相从,虽豪杰有所不足。仆之智不逮中人,而偏违众。有志于道,譬如深居暗室,无人导延,欲积跬步以致千里,吾知有画地以终焉已。向者仆方稚昧,不自度德薄才庸,奋然以继孔孟之传自任,其志岂小哉?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孰能指我哉?此所以中夜伏枕太息,而深以不克成其幼稚之志自悲也。
足下少而才,在门墙中最为笃志于学者,因来书念仆勤拳,故发愤举仆今昔之,而一为足下道之如此。
注:①吴定,安徽歙县人。早年曾从桐城派刘大櫆学习古文。②觌:dí相见,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叩以圣贤之道 叩:询问。
B.抑亦可备斯道什一之资 资:帮助。
C.而四方雄俊之群旧尝假馆于歙者 假:借。
D.故发愤举仆今昔之恨   恨:怨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B.退告诸父兄/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即壮岁师友相从欢/凌万顷茫然
D.欲积跬步以致千里/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封信历数自己了从幼年至老年的治学经过,将士子争相趋鹜科举的举动与自己孤独中苦心钻研的坚持对比,更凸显了在世俗化氛围中治学的不易。
B.作者思慕春秋、南北宋时代,又游历广远,或拜师.或求友,以求问道.这都反映出他渴望追随贤者以及对“道”的孜孜以求。
C.作者面对与自己交好的朋友与同辈,袒露真情,真挚感人,倾诉自己求学向道的经历,希望对人有所裨益,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
D.面对继承孔孟之道的宏大志向,作者认为即使中人之材,如果能有他人的扶持引导,而非独学无友,也一定不会是现在的局面。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岁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思欲毕智尽才责功暮齿而独学之苦反甚于前遇歧途孰能指我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竭一己之私智微能,委曲与道相从,虽豪杰有所不足。
(2)不自度德薄才庸,奋然以继孔孟之传自任,其志岂小哉?

同类题4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大乱,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溪,天一日夜援乓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辍天一,而别丛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属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汝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我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而佥事公亦于是日死。

天一自兵兴以来,先后治乡兵三年,皆在佥事公幕。是时,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其后竟与公同死,虽古义烈之士干以尚也。

(删节自清汪碗《尧峰文钞·江天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
B.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
C.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
D.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溪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掎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是明清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的人,通称生员,或在习惯上称秀才,文章中常称之为诸生。
B.“兼称”是古代称谓的一种方式,文中“金佥事公声”属于“兼称”,包括受称谓者的姓、官职及名,这与《游褒禅山记》中“长乐王回深父”格式一致。
C.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顺治二年”为年号纪年法。
D.古人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之位南向,故称居帝位为“南面”文中的“南向”不是指尊位,是指面向南方高皇帝所在方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天一奉守亲情,看重品行。他尽心侍奉母亲,抚养弟弟;同时认为读书人如没有良好品德的话,一定写不出好文章。
B.江天一安贫乐道,热爱读书。因屋瓦覆盖不全,家人热天暴露在烈日中,雨天如蛇般蜷伏,他却捧着书照常吟咏诵读。
C.江天一气节崇高,抗敌奋勇。在各州县望风归附清朝之际,他用军法团结徽州百姓,并率领他们为坚守明朝抵御清军。
D.江天一不避危难,英勇赴死。他主动报出姓名被捕后,清兵不想问他罪,他却说不被杀还会再起兵,最后接受了死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师以少骑辍天一,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大帅购天一甚急。
(2)幕中诸侠客号知兵者以百数,而公独推重天一,凡内外机事悉取决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李景隆,小字九江。十九年袭爵,屡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景隆以肺腑见亲任。及燕兵起,乃以景隆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赐通天犀带,亲为推轮,饯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燕王闻之喜,语诸将曰:“李九江,纨绮少年耳,易与也。”遂命世子高炽居守,戒勿出战,而自引兵援永平,直趋大宁。景隆闻之,进围北平。都督瞿能攻张掖门,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及燕师破大宁,还军击景隆。景隆屡大败,奔德州。明年正月,燕王攻大同,景隆引军出紫荆关往救,无功而还。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四月,景隆大誓师于德州,进营白沟河。与燕军连战,复大败,玺书斧钺皆委弃,走济南。斯役也,王师死者数十万人,帝始诏景隆还。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割地请和。燕兵屯金川门,景隆与谷王橞开门迎降。燕王即帝位,特进景隆光禄大夫、左柱国,增岁禄千石。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永乐二年,周王发其建文时至邸受赂事,刑部尚书郑赐等亦劾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诏勿问。已,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谋有状,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复劾之。亡何,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复言:“景隆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增枝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于是夺景隆爵,没其财产。景隆尝绝食旬日不死,至永乐末乃卒。
(节选自《明史·李景隆传》)
【小题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B.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C.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D.帝虑景隆权尚轻/遣中官赍玺书赐黄钺弓矢/专征伐/方渡江/风雨舟坏/赐物尽失/更制以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字。是古人在小儿时所用的乳名。如魏武帝曹操小字阿瞒,蜀后主刘禅小字阿斗。
B.世子,在明代是对皇位继承人的正式封号,多由嫡长子充任,也称太子。如文中的朱高炽。
C.左柱国,是明代皇帝用来册封勋臣的称号。如明代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曾获得过这种荣誉。
D.永乐,明朝皇帝朱棣登基后采用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时用来纪年的名号,新帝登基后一般会改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景隆得到建文帝的信任,被委以重任。他继承父亲爵位,官至太子太傅,在出征讨伐燕王时,建文帝赐予他象征君权的御品,以示恩宠。
B.李景隆不懂兵法,妄自尊大。他趁燕王前往永平之际攻打北平,前有坚城,后又强兵,实际是中了燕王的诱敌之计,结果大败而逃。
C.李景隆心胸狭隘,贪功妒能。瞿能攻打张掖门即将取得大功引起他的妒忌,于是阻止瞿能继续率兵挺进,致使战机瞬间丧失。
D.李景隆风光一时,晚景凄凉。建文帝时恩宠有加,燕王登基后,他依然地位显达,只是在多次遭弹劾之后,才落得官位不保、家产尽失的结局。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通天犀带,亲为推轮,饯之江浒,令一切便宜行事。
(2)景隆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增枝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