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关酸风射眸子”,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亦且心为之“酸”。用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
B.《望月怀远》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凄凉,意境幽静凄凉,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
C.《房兵曹胡马》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体现出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迥然不同。 |
D.《塞上听吹笛》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牵引出了思乡的情感,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感而不伤。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小题2】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出嘉峪关感赋①
(清)林则徐
严关②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立马关前,放眼河山,感慨万端,写下此诗。②严关,指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以突兀峭拔之笔,突出了嘉峪关挺耸雄奇的形象。“界”是隔断之意,极有力度地写出了这个通往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
B.第二句中“万里征人”指作者自己。“驻马蹄”三字,既写旅途艰辛而小憩,又为下文观景写景提供了契机,带有过渡性质。 |
C.頷联既写了远景,即与脚下严关遥遥连接的楼阁和秦中地区直立的树木;又写了近景,即回旋盘绕的长城压低了陇地的云烟。 |
D.颈联是想象之笔,诗人在嘉峪关由“飞阁”“缭垣”,联想到天山耸拔,似与严关比肩而立,横亘的大漠苍茫无际,令人迷惘。 |
E.尾联的意思是,谁说千百年来险固的关隘要数崤山和函谷关,站在嘉峪关回头向东看,崤山和函谷关不过是封关的一团泥丸。 |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秋草
清·文廷式①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②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瑜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③,岁华易晚。
【注】①文廷式(1856~1904),江西萍乡人。清末爱国词人、学者、思想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终被革职驱逐出京。②麇,读jūn,獐子,鹿的一种。③南山射虎:《史记》载,李广出猎,看到草中石头,以为是老虎,便抽箭射之。李广是汉朝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勾勒出苍凉、萧疏的边塞景象,景中含情;下片结句通过写李广南山射虎时感慨时光流逝,透露出作者凄凉的心境。
【小题2】这首词下片中从“风霜顿改,关河犹昔”到结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永遇乐·秋草
清·文廷式①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②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瑜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③,岁华易晚。
【注】①文廷式(1856~1904),江西萍乡人。清末爱国词人、学者、思想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终被革职驱逐出京。②麇,读jūn,獐子,鹿的一种。③南山射虎:《史记》载,李广出猎,看到草中石头,以为是老虎,便抽箭射之。李广是汉朝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落日”三句,写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词人登上幽州城头,满目所及,触发了他绵绵无期、慷慨悲凉的秋思。 |
B.词中提到的“幽州”“斡难河”“玉关”“明妃冢”“祁连山”都远在边塞,表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
C.“千秋”三句是说,千百年来,在塞外,只有昭君坟头上的草是青的,以此表达词人对宁边安土者的追思和敬仰。 |
D.“闻道”三句,写当年胡人每次从祁连山经过时,让人常常悲伤落泪,胡笳声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御敌的不满。 |
【小题2】这首词下片中从“风霜顿改,关河犹昔”到结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这两首诗表达的主题有相同之处,但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上山采蘼芜①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如何?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②,故人工织素③。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双白鹄④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
妻卒疲且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躇蹰顾群侣,泪下不自知。
注:①蘼芜这种植物,又名蕲茝,江蓠,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是一种香草。②缣,质次价低的丝织品。③素:白色的细绢,价比缣贵。④白鹄,鸟名,又名天鹅,全身羽毛雪白。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长跪问故夫”的“长跪”说明了古代女子地位低下,虽然被抛弃了,但见到故夫后依然很谦恭,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 |
B.“十十将五五”一句是以白鹄们结伴而飞,反衬出一对白鹄因雌鸟疲病而不得不分离的悲剧画面。 |
C.“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相对应。 |
D.《双白鹄》与《孔雀东南飞》都采用了以美禽起兴的艺术手法。 |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忆弟二首①(其二)
【清】曾国藩
无端绕室思茫茫,明月当天万瓦霜。可惜良宵空兀坐②,遥怜诸弟在何方。
纷纷书帙谁能展,艳艳灯花有底③忙?出户独吟聊妄想,孤云断处是家乡。
【注】①时曾国藩弟曾国荃驻守湖北襄阳与太平军对峙,曾国藩本人则被以“骄妄”弹劾而待用。②底,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这首诗中,多处通过抒写内心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忆弟”,如,“可惜”、“遥怜”等。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的后三联作简要分析。
忆弟二首①(其二)
【清】曾国藩
无端绕室思茫茫,明月当天万瓦霜。可惜良宵空兀坐②,遥怜诸弟在何方。
纷纷书帙谁能展,艳艳灯花有底③忙?出户独吟聊妄想,孤云断处是家乡。
【注】①时曾国藩弟曾国荃驻守湖北襄阳与太平军对峙,曾国藩本人则被以“骄妄”弹劾而待用。②底,何。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无端”和“茫茫”相互映衬,表现了作者已经沉入“忆弟”情思的感受。 |
B.月色明亮的夜晚,作者独自静坐,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远在他乡且已音讯不通的几位弟弟。 |
C.诗的颈联,作者借助对灯光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没有人比自己更忙于灯下苦读的感慨。 |
D.作者出门眺望天际,明知自己在他乡异地,却又无法挥去内心对眼下境况的多种“妄想”。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的后三联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夜
【清】吴锡麒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
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
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小题1】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请结合全诗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江夜
【清】吴锡麒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
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
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小题1】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A.1 | B.2 | C.3 | D.4 |
A.自然清丽 | B.沉郁顿挫 | C.豪放飘逸 | D.平淡质朴 |
下列各项中对诗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咏 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A.首联交代了作诗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创作时的情态举止,刻画出一个为诗魔搅扰得坐立不安的诗人形象,使读者鲜明感受到诗人做不出诗诗内心的焦灼与无奈。 |
B.“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愁怨和孤独。也可看作《红楼梦》叙述者在卷首自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点化。 |
C.尾联中“陶令”指东晋时喜作菊花诗的诗人陶渊明。诗人以典故回到咏菊主题,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菊花以寂寞为代价的高洁是可贵的,她对这种寂寞始终抱以肯定和欣赏的态度。 |
D.题为《咏菊》,却通篇未见“菊” ,只见“绕篱欹石”的诗人“我”,诗人以自身创作状态作侧面衬托,将自身与菊花风骨上的相契用一种浑然的方式点出。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夜坐寄朱仲开、张瓯江
陈鹤
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
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怀君滞羁旅,云海各天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这首律诗语言含蓄、深沉,韵味深长,“夜坐”之中蕴含着诗人细腻真实的人生体验。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夜坐寄朱仲开、张瓯江
陈鹤
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
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怀君滞羁旅,云海各天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描写了诗人深夜久坐时的感受,以动衬静,同时也照应了标题中的“夜坐”二字。 |
B.颔联写自己客居他乡、双鬓染白让人发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
C.颈联分别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景,既写出树林静寂的景象,也突出林中空荡荡的特点。 |
D.颈联第二句转入写屋内情景,“寒”字营造了场景氛围,暗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境。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各题。
采桑子
纳兰性德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注]。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注]兰襟:芬芳的衣襟。比喻知已亲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整首词写得非常细腻,情感丰满、变化曲折,格调低沉缠绵、哀婉动人,词人最后把如此沉郁的悲苦之情全都寄托于梦中,聊以慰藉。
【小题2】苏轼在在《念奴断・赤壁怀古》)中写到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纳兰性德这首词也有“明月多情应笑我”的词句,请说说二者的不同意蕴。
采桑子
纳兰性德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注]。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注]兰襟:芬芳的衣襟。比喻知已亲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纳兰性德,清代词人。字容若,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B.上片写出词人低沉黯然的心情。从“辜负”“闲行”“独自”这些词语中能够体会到他内心的寂寞与无聊。 |
C.上片中词人采用了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表达自己看到眼前春景,景色虽美却无心赏景,也烘托出词人怅然若失的内心感受。 |
D.下片中词人写到“近来怕说当时事”,而今,物是人非,他害怕回忆起往昔美好的一切。也体现了他性格中多情、重情义的一面。 |
【小题2】苏轼在在《念奴断・赤壁怀古》)中写到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纳兰性德这首词也有“明月多情应笑我”的词句,请说说二者的不同意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小题2】首联中的“愁”为全诗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环境氛围,极具清明节气候特征。“阴”字一语双关,既是对傍晚阴沉天气的真实描述,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沉感触。 |
B.颔联使用借代、对比手法,垂泪的“落花”代指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代指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两个意象对比突出,表达诗人鲜明的爱憎。 |
C.颈联中的“故国”指前明,表达故国之思;“销沉”即“消沉”,情绪低落之意,指抗清志士在清廷强力围剿下因牺牲过多而显得意志消沉。 |
D.尾联“龙蛇”指志士,“客”字表现诗人为抗清而到处奔走的漂泊之态。末句直抒胸臆,包括自己在内的仁人志士在年年这个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 |
E.本诗是诗人在特定时节特定环境下触发的情思,语言含蓄深沉,形象地塑造出心系故国、坚毅忠贞、矢志不渝的诗人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