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①

(清)林则徐

严关②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鸦片战争爆发后,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立马关前,放眼河山,感慨万端,写下此诗。②严关,指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以突兀峭拔之笔,突出了嘉峪关挺耸雄奇的形象。“界”是隔断之意,极有力度地写出了这个通往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B.第二句中“万里征人”指作者自己。“驻马蹄”三字,既写旅途艰辛而小憩,又为下文观景写景提供了契机,带有过渡性质。
C.頷联既写了远景,即与脚下严关遥遥连接的楼阁和秦中地区直立的树木;又写了近景,即回旋盘绕的长城压低了陇地的云烟。
D.颈联是想象之笔,诗人在嘉峪关由“飞阁”“缭垣”,联想到天山耸拔,似与严关比肩而立,横亘的大漠苍茫无际,令人迷惘。
E.尾联的意思是,谁说千百年来险固的关隘要数崤山和函谷关,站在嘉峪关回头向东看,崤山和函谷关不过是封关的一团泥丸。
【小题2】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09 05:2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问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由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B.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C.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D.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指圣明的君主或道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深的人,先秦时并非儒家专有。
B.《周礼》所涉及的内容很丰富,对历代礼制影响深远,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C.庶人,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后世逐渐被“民”“百姓”“庶民”等称谓取代。
D.“文”在文中是谥号。谥号是古代给予帝王将相等有地位的人的褒奖性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习一定要好问。因为“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B.在第二段中,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主要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用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
C.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圣人釆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言论,为下文针砭时弊做了铺垫。
D.《问说》与《师说》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于习。《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2)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青主善书画

清徐珂

傅青主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尝有友求画,傅谓:“画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今重违君意,约以中秋夕为期,如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当准备纸笔。”

至日,果晴爽,友大喜,知其嗜酒,乃与痛饮,自晡至昳罢席。命侍者为研浓墨,骈两几,铺丈长玉版纸于上,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谓月上东向,秉烛为之。少焉,月出,乐甚,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钵,置旁几,屏退诸人,独白命笔。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傅狂叫,叹曰:“孺子败吾兴,奈何!”遂掷笔搓纸而辍。友见其满头皆墨,汗下如雨,急取水之浣濯,遣人送归。

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傳名,丐书庵额,僧无,不许,僧谂某与傅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又预作五绝诗一首,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傅睨之而笑,甲:“家有屏,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涂鸦。”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甲喜曰:“幸甚。”遽索纸,纵笔为之,甲请曰:“既赐书,即求署款。”傅笑而许之。甲刓三字授僧,榜于门。

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沉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节选自《清稗类钞·艺术类》)

注①重违:难违,②昳;太阳偏西。③谂:通“审”,详细了解。④:剜,挖。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月上东向   俟:等待
B.罢席 始:开始
C.以僧无 行:品行
D.僧谂某与傅   善:交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画末艺 一毫而莫取
B.命侍者为研浓墨 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C.急取水之浣濯   于人可讥
D.僧无行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为甲所卖
A.客有吹洞箫者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有碑仆道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B.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C.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D.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小题5】下列四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钵,置旁几,屏退诸人。
让侍者取来一大钵研好的浓墨,放在旁边的几案上,让周围的人都退下。
B.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傅名,丐书庵额。
京师打钟庵落成,庵里的和尚仰慕傅青主的名声,请求他题写庵上的匾额。
C.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涂鸦。
我想写下这首诗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长书写。
D.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
当时傅青主己醉,便说:“我为什么要替你书写?”
【小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青主对创作有严格的要求,每次创作都必须先选择时机,遇到了良辰才肯下笔。
B.友人为了求得傅青主的画,置酒与之痛饮,因此败坏了傅青主的清兴而没能如愿。
C.甲为了回报和尚,设计骗取了傅青主的真迹,最后却因此断送了与傅青主的交情。
D.本文通过对傅青主的动作和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书画家形象。
【小题7】把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姑苏台记
宋 荦
予再莅吴将四载,欲访姑苏台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小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台下。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仅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猱腾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淼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人无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待行者,幼子筠、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方应试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写了途中之景、登台之景、台上之景和台的四周之景,完整地描述了作者游姑苏台的过程。
B.文章开篇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看到的景色,描写了农忙的景象,一方面表现了农夫的“忙”“乐”,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苦”。
C.姑苏台上已没了古迹,前人游记中记载的穿孔方石等也没有了,“颇讶不逮所闻”流露出作者的失落感,为下文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凉奠定了基础。
D.文章描写了登台之景的生机盎然、台上之景的荒芜冷落、四周之景的气势雄浑,细致地描摹出作者由欣喜兴奋到失望伤感,再到感慨叹息的情感变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半幅对联,完成下列小题。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此为昆明大观楼下联,上联叙写滇池美景)

注:

汉习楼船:汉武帝修昆明湖、治楼船以习水军。打通通往印度的路。

唐标铁柱:唐中宗时平吐蕃之乱"建铁柱于滇池以勒功"。

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为阻止宋徽宗在大渡河畔和大理购买战马,当时的边官编造宋太祖曾在版图上用玉斧"画大渡河为境界"的谣传: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元跨革囊:指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小题1】下列对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此联者由滇池的无限美景,很自然地就想起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和制造这些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
B.“滚滚英雄谁在”之句让人联想起《(前)赤壁赋》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句子,顿感英雄立于目前,精神振奋。
C.“珠帘画栋”,“断碣残碑”指的是人类行为留下的痕迹,“暮雨朝云”“苍烟落照”指的是自然事物。
D.“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其中数量短语极言其少,“疏钟”、“渔火”、“秋雁”、“清霜”列举的是滇池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生活。
【小题2】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此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