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岳阳楼
刘仙伦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水声轩帝钧天乐,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
东南无此登临地,遣我飘飘意欲仙。
【小题1】下列对词作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本诗境界开阔,气象雄浑,构思清晰,飘逸之至。描写手法十分独到,令人叹为观止。
【小题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题岳阳楼
刘仙伦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水声轩帝钧天乐,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
东南无此登临地,遣我飘飘意欲仙。
【小题1】下列对词作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一幅优美而又辽阔的画面,仰视雁飞长空,俯视历历晴川。 |
B.颔联描绘洞庭湖的浩瀚,耳闻湖水巨大声响,目见湖山晴霭,若隐若现,让人浮想联翩。 |
C.颈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孤云与大舶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视觉上强烈的的冲击。 |
D.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情转换自如,精美雅致,足见到作者写作律诗的功力。 |
【小题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列小题。
凤栖梧
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①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①登临: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荆州十余年,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E. 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上片以写景起,以写景结,下片结语更是一副寥廓悠远的秋水雁飞图,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深沉绵渺,悠悠不尽。
【小题2】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凤栖梧
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①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①登临: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荆州十余年,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片首句写“衰柳”“苔满地”,词人面对此等萧瑟冷落的景色,不禁想起三千里外的故国。“三千里”极言家乡之遥,其中寓有较浓重的哀愁情绪。 |
B.古代路边,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憩,也是践送亲友之所。“短亭依旧残阳里”中的“依旧”一语,暗示词人正在回故国的三千里路上。 |
C.下片“紫蟹黄柑真解事”属于借景抒情,与晋代张翰见秋风起,思纯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增加了诗歌的内涵。 |
D.词的末尾两句表面上在说王粲之事,实际上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结句发出了人不如雁的感慨,所表达的情思愈来愈深厚。 |
【小题2】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小题。
黑林①
吴兆骞②
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
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
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
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
【注】①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②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诗作慷慨悲凉。
【小题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尾联马当年于此山川松林处攻战厮杀历历在目,而如今这却只剩偃旗息鼓的寂寂边城,此联以景语收束,含蓄深沉。
【小题2】颈联被誉为“笔致深折,曲有其妙”,意思是笔术神巧、意蕴精妙,请简要赏析神巧、精炒之处,
黑林①
吴兆骞②
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
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
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
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
【注】①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②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诗作慷慨悲凉。
【小题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起句看似实兀,实则气势雄浑。“削难平”三字以比喻手法写出此处地势险要,堪称天险,也为下句蓄势铺垫。 |
B.黑林险峻,而“唐将”却可驻兵于此,则唐将英武可想而知。此句追怀古人,点出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英雄建勋之场。 |
C.颔联紧承首联,角度不同,“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 |
D.“勋名”一句写前代将领东征高丽之事。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心中包含了无穷的感喟。 |
【小题2】颈联被誉为“笔致深折,曲有其妙”,意思是笔术神巧、意蕴精妙,请简要赏析神巧、精炒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思考题。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诗歌中画线句以“棠榴桃杏” 陪衬“木棉花”,下列诗句所用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 |
C.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
D.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
A.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
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
C.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
D.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②簸:摇动。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选项中的诗句都借“旗”表达了对战争的情绪,其中与“好风休簸战旗红”表达的情绪最相似的一项是
【小题3】同样是写春花和春风,《虞美人·无聊》与下列这首诗相比,作者的情思却有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高启《寻胡隐君》)
【小题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这首词中写到诗人“倚楼极目”,《滕王阁序》中王勃也写到登阁远望,“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虞美人》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深愁绪”,李煜的《虞美人》也在结尾点明愁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首词提到了战场,屈原的《国殇》里也有对战场的描写:“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虞美人•无聊
陈维崧①
无聊笑拈花枝说,处处鹃啼血。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
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好风休簸②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
(注)①陈维崧: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人。本词以发生在川陕地区的战争为写作背景。②簸:摇动。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可以交流,只好拈花枝倾诉,其“笑”也勉强。 |
B.“鹃啼血”既写花红如血,又有“杜鹃啼血”之悲。 |
C.倚楼极目,愁绪更深,幸好有东风寄语,频传捷报。 |
D.“鲥鱼”有良好的寓意,与“秦关蜀栈”况味迥异。 |
A.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李白《豫章行》) |
B.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鹧鸪天》) |
C.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
D.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夏完淳《即事》) |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高启《寻胡隐君》)
【小题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这首词中写到诗人“倚楼极目”,《滕王阁序》中王勃也写到登阁远望,“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虞美人》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深愁绪”,李煜的《虞美人》也在结尾点明愁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首词提到了战场,屈原的《国殇》里也有对战场的描写:“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完成下面小题。
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i 二声)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E.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i 二声)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
C.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 |
D.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
丑奴儿令
龚自珍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萧心与剑名。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忏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宇经①。
(注)①金字经:指佛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词的前五句,通过词人的所做所为,交代了他的坎坷经历;凭借其所思所感,又展示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小题2】下片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绪变化?
丑奴儿令
龚自珍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萧心与剑名。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忏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宇经①。
(注)①金字经:指佛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词是词人回忆以往生活所作,上片首句中一个“沉”字表明思考之深,奠定了全词深沉的感情基调。 |
B.“才也纵横”,极言才能之大;“泪也纵横”,极言悲哀之重:两相映衬,词作的悲伤意味立刻显现。 |
C.“萧心”代指生活中的幽情雅意,“剑名”代指词人报国的雄心壮志,“双负”一句意在强调词人文武双全。 |
D.下片首句承上续写个人生活之悲:春天又到,自己却连一个关心的梦都做不成,借以说明理想落空。 |
【小题2】下片后三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绪变化?
阅读下面诗词,按要求作答。
【小题2】请简要分析首句“ 王谢堂前燕”的作用。
赠燕
(金)李晏
王谢堂前燕,秋风又送归。
向人如惜别,入户更低飞。
海阔迷烟岛,楼高近落晖。
不知从此去,几日到乌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的“如惜别”“更低飞”形象地表现出了燕子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态。 |
B.茫茫海天,漫漫迷雾,危楼高耸,日暮天寒构成一幅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怜担忧之情。 |
C.颈联运用实写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南飞燕子遭遇的困境。 |
D.全诗节奏紧促,通篇写燕,表现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对历史和人生的沧桑之感。 |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i二声)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小题2】请说说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及使用了怎样的手法。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③吹篪(chi二声)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力,雪耻家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
C.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月楼笛声的声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 |
D.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
【小题2】请说说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及使用了怎样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清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小题2】颈联在表情达意方面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广陵
谈迁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
柳影天涯随去辇,扬花江上变浮萍。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注释)①广陵:又称江都,今江苏扬州。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军渡过淮水猝至扬州,破城大肆屠杀,持续十日,史称“扬州十日”。昔日金粉繁华的扬州顿成废墟。②芜城:即扬州故城。③《隋书·炀帝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官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小题1】下列对这首清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作者飘零故国,因南明王朝覆亡、扬州城一片荒芜而百感交集。 |
B.首联中作者触景生情,面对已成为废墟的扬州城,不禁生发兴亡之感。 |
C.颔联以柳影、杨花的多情反衬扬州的冷落,以景语出之,意清而致远。 |
D.尾联以回首承平时代作结,抒发了作者沉浸悲悼之中不能自拔的情怀。 |
E.此诗借咏叹广陵旧事,表达了对清兵屠杀的愤慨和对南明的悲悼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