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外国文学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樵舍
施闰章
涨减(注)水逾急,秋阴未夕昏。
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
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
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
(注)涨减:潮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诗人善于造境,诗中所写的几乎都是夜泊樵舍所见之景,而少有对诗人情感的直接书写。
【小题2】诗歌前四句写了哪些意象?其对全诗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泊樵舍
施闰章
涨减(注)水逾急,秋阴未夕昏。
乱山成野戍,黄叶自江村。
带雨疏星见,回风绝岸喧。
经过多战舰,茅屋几家存?
(注)涨减:潮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停泊樵舍时看到的情景,秋空下,潮落时,浩荡的江流波涛滚滚,愈加显得湍急。 |
B.颔联一个“乱”字,说明山上的树木各种各样、稀疏错落,在眼前呈现出一片繁乱的景象。 |
C.颈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夜空还剩下几颗暗淡的星,江上的风拍打着江岸,发出喧哗的响声。 |
D.尾联诗人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升华了情感,表达了对无辜百姓屡遭战争苦难的深切同情。 |
【小题2】诗歌前四句写了哪些意象?其对全诗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④宜:和顺、亲善。室家:家庭。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
⑤有蕡(fén):蕡,果实硕大的样子。指桃子硕大的样子。
⑥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小题2】(小题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两章,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
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④宜:和顺、亲善。室家:家庭。此指夫家,下文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
⑤有蕡(fén):蕡,果实硕大的样子。指桃子硕大的样子。
⑥蓁(zhēn)蓁:树叶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桃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首句“桃之夭夭”,让读者看到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
B.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
C.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比兴手法。《桃夭》也使用了这种手法。 |
D.“灼灼其华”,是说桃花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开,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
【小题2】(小题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两章,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赏荷
蔡松年
秀樾①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燕支②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树荫,道旁林荫树。②燕支:即胭脂。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这首赏荷词,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 的恬淡温馨的气氛。
【小题2】“燕支雪瘦熏沉水”一句,王若虚《滹南诗话》中认为“莲体实肥,不宜言瘦”,并尝试以“腻” 替之,你认为合适吗?请根据全词特点分析。
鹧鸪天•赏荷
蔡松年
秀樾①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燕支②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树荫,道旁林荫树。②燕支:即胭脂。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两句中“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指塘中之波光粼粼,从整体上描绘了让人留连不舍的荷塘美景。 |
B.“燕支”“翡翠”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荷花、荷叶,既表现了花叶颜色相互映衬的绚烂之美,也描绘了花叶参差的形态之美。 |
C.上片运笔极有层次:从整体写到局部,从高写到低,从静态写到动态,表现了荷塘之阔大, 荷花荷叶之美丽,赏心悦目。 |
D.下片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 朦胧的境界。 |
【小题2】“燕支雪瘦熏沉水”一句,王若虚《滹南诗话》中认为“莲体实肥,不宜言瘦”,并尝试以“腻” 替之,你认为合适吗?请根据全词特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E. 题为“登雨花台”,笔墨即以景物为主。通过写景,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无法抵制的颤动,从而增强了诗的力度。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登雨花台
魏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
B.“谁使山河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 |
C.“冠盖雍容半旧卿”,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者面前仍来参拜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
D.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的真挚情感似乎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日夜不怠。 |
【小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辰八月辞故里
张煌言①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②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③。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④!
(注)①张煌言:是与郑成功齐名的南明抗清人物。抗清兵败被俘,慷慨就义。此诗作于被俘后。 ②于氏:于谦。 ③一枝:喻栖身之所。 ④鸱夷:皮制口袋。史书上说伍子胥死后,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灵异录》说子胥魂怒,驰水为钱塘江潮,“常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
【小题1】下列对本诗首联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本诗首联为下文写对两位英雄的景仰及向英雄学习的意志作铺垫。
【小题2】这首诗写了诗人自觉走向死亡时的哪些心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甲辰八月辞故里
张煌言①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②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③。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④!
(注)①张煌言:是与郑成功齐名的南明抗清人物。抗清兵败被俘,慷慨就义。此诗作于被俘后。 ②于氏:于谦。 ③一枝:喻栖身之所。 ④鸱夷:皮制口袋。史书上说伍子胥死后,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灵异录》说子胥魂怒,驰水为钱塘江潮,“常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
【小题1】下列对本诗首联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首联主要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
B.本诗首联点题,诗人于国破家亡之际,决意以死明志。 |
C.本诗首联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悲壮的感情基调。 |
D.本诗首联中的“何之”就是“之何”意思是“到何处去”。 |
【小题2】这首诗写了诗人自觉走向死亡时的哪些心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小题2】首联中的“愁”为全诗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注)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环境氛围,极具清明节气候特征。“阴”字一语双关,既是对傍晚阴沉天气的真实描述,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沉感触。 |
B.颔联使用借代、对比手法,垂泪的“落花”代指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代指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两个意象对比突出,表达诗人鲜明的爱憎。 |
C.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
D.尾联“龙蛇”代指志士,“客”字表现诗人为生计羁旅漂泊,客居他乡。末句直抒胸臆,包括自己在内的仁人志士年年在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生活艰难的悲怆之情。 |
E.本诗是诗人在特定时节特定环境下触发的情思,语言含蓄深沉,形象地塑造出心系故国、坚毅忠贞、矢志不渝的诗人形象。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小题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全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
【小题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秋登越王台①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
十七史②从何说起,三千劫③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2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做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小题1】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
【小题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于中好·送梁汾①南还为题小影
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梁汾:指词人好友顾贞观。康熙二十年,顾贞观正在京城,逢母丧欲南归无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试简要分析“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
于中好·送梁汾①南还为题小影
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梁汾:指词人好友顾贞观。康熙二十年,顾贞观正在京城,逢母丧欲南归无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西风”直言环境萧瑟,“泪不干”表现离别的不舍,为全词奠定伤感基调。 |
B.“劝加餐”是最常见的临别叮咛,平实之中蕴含深深的牵挂,不事雕琢却质朴感人。 |
C.“桂花时节”令人自然想到仲秋月圆时节,表现了词人对与友人早日重逢的殷切期盼。 |
D.最后两句,欲为友人画像以慰离别之苦,却因伤心而无法下笔,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小题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律诗,属于近体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颔联、颈联对仗,二、四、六、八(即偶数句)的尾字押平声韵。 |
B.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第二句写作者自身的感受,看到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
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
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
【小题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
渡黄河
[清]孙朝庆
怒浪如山,正急桨、黄流争渡。看滚滚、来从天上,建瓴东注。手挽狂澜原不易,石填大海终何补?最堪怜、断岸泣遗黎,悲难诉。
待议浚,茫无路;待议塞,浑无绪。问年来谁是,济川才具?细雨绨袍全湿透,斜风破帽惊吹去。恁艰辛、犹自喜身闲,同鸥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诗人通过写渡黄河时看到的景象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满江红
渡黄河
[清]孙朝庆
怒浪如山,正急桨、黄流争渡。看滚滚、来从天上,建瓴东注。手挽狂澜原不易,石填大海终何补?最堪怜、断岸泣遗黎,悲难诉。
待议浚,茫无路;待议塞,浑无绪。问年来谁是,济川才具?细雨绨袍全湿透,斜风破帽惊吹去。恁艰辛、犹自喜身闲,同鸥鹭。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开篇一个“怒”字,赋予河水以人的秉性,写尽了黄河桀骜不驯的性格。“急”字又从侧面烘托出黄河水势的迅疾。 |
B.“来从天上”是看上游,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建瓴东注”谓黄河以高屋建瓴之势,滚滚东流,场面阔大,气势夺人。 |
C.此词题为“渡黄河”,作者先大笔挥酒,极写黄河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后重在写渡河之感慨,由实而虚,增强了表现力。 |
D.词的最后三句可以看出,虽然如此艰辛,但作者足以聊以自慰,身同这飘飞的鸥鹭一样清闲,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恬淡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