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 pH值的变化
- pH值的测量及方法
-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 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碱盐的相关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所示),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确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NaCl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1:Na2SO4、NaCl;
猜想2: Na2SO4、NaCl和 ? ;
猜想3:Na2SO4、NaCl和H2SO4;
(进行实验)小明同学设计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反思与总结)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3)猜想2中“?”处应填________(化学式)。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NaCl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1:Na2SO4、NaCl;
猜想2: Na2SO4、NaCl和 ? ;
猜想3:Na2SO4、NaCl和H2SO4;
(进行实验)小明同学设计如下两个实验方案: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案一 |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 (1)________ | 猜想3正确 |
方案二 |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锌粒 | (2)________ |
(反思与总结)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3)猜想2中“?”处应填________(化学式)。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如图)的试剂。实验员告诉小明,这瓶剂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试剂成分,小明进行如下实验:
(1)根据步骤①现象,小明得出了该试剂可能为氯化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小明作出该判断的依据是步骤①的实验现象是“无色酚酞试液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步骤②可确定该试剂为_______________溶液。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取5毫升试剂于A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 无色酚酞试液…… |
② | 另取5毫升试剂于B试管中,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 | 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
(1)根据步骤①现象,小明得出了该试剂可能为氯化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小明作出该判断的依据是步骤①的实验现象是“无色酚酞试液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步骤②可确定该试剂为_______________溶液。
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之后,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2O、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某科技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是哪一种粒子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提出猜想)猜想①:可能是H2O;猜想②:可能是Na+;猜想③:可能是OH—.
(实验验证)
_________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猜想)猜想①:可能是H2O;猜想②:可能是Na+;猜想③:可能是OH—.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用试管取少量蒸馏水,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 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 | 水分子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
②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 | |
③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 | |
_________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老师指导下,小科做了如下实验:点燃燃烧匙上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片,钠继续燃烧。反应结束后发现:集气瓶内壁附着黑色小颗粒,燃烧匙上粘附着灰白色固体。小科获知灰白色固体中的黑色固体成分是碳,但不清楚其中的白色固体成分是什么,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建立假设)假设一: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
假设二:白色固体的成分是碳酸钠;
假设三: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
步骤1:取燃烧匙上灰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滤液;
步骤2:取少量步骤1中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有同学认为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取少量步骤1中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4:取少量步骤1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向所得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则假设___成立。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建立假设)假设一: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
假设二:白色固体的成分是碳酸钠;
假设三: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
步骤1:取燃烧匙上灰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滤液;
步骤2:取少量步骤1中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有同学认为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取少量步骤1中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4:取少量步骤1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向所得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则假设___成立。
物质的酸碱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________,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________7.
(1)酸性是因为物质能电离出________,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___色。
(2)酸碱性强弱可用pH表示,通常洗衣粉、香皂呈碱性,即pH________7.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氧化氢气体 |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B | 测定空气中O2体积大致所占比例 | 用铁丝代替红磷做实验 |
C | 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 将CO2通入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水中 |
D | 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 | 将气体通过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 |
A.A | B.B | C.C | D.D |
科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瓶口有少量白色固体且玻璃瓶塞打不开,这一情况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们展开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瓶口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找资料)①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SiO2),试剂瓶身经抛光处理,不易反应,而瓶口和玻璃塞上的磨砂将二氧化硅裸露出来;
②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③硅酸钠(Na2SiO3)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很强的粘合性,可溶于水,溶液呈碱性;硅酸钠溶液能与强酸反应,如:Na2SiO3+2HCl===2NaCl+H2SiO3↓(白色);
④硅酸钠溶液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Na2SiO3+CaCl2===2NaCl+CaSiO3↓(白色)。
(作出猜想)白色固体的成分:Ⅰ.硅酸钠;Ⅱ.硅酸钠和碳酸钠;Ⅲ.硅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取一定量白色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形成样品溶液,分组进行如下实验并相互评价:
(反思交流)
(1)小科认为第2组实验中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理由是_____。
(2)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且试剂瓶只能用橡胶塞。
(提出问题)瓶口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找资料)①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SiO2),试剂瓶身经抛光处理,不易反应,而瓶口和玻璃塞上的磨砂将二氧化硅裸露出来;
②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③硅酸钠(Na2SiO3)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很强的粘合性,可溶于水,溶液呈碱性;硅酸钠溶液能与强酸反应,如:Na2SiO3+2HCl===2NaCl+H2SiO3↓(白色);
④硅酸钠溶液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Na2SiO3+CaCl2===2NaCl+CaSiO3↓(白色)。
(作出猜想)白色固体的成分:Ⅰ.硅酸钠;Ⅱ.硅酸钠和碳酸钠;Ⅲ.硅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取一定量白色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形成样品溶液,分组进行如下实验并相互评价:
| 第1组 | 第2组 | |
实验操作 | ![]() | 第一步 | 第二步 |
![]() | ![]() | ||
实验现象 | 有气泡冒出且产生白色沉淀 | _____ | 酚酞试液不变色 |
结论与评价 | 同学们认为猜想Ⅰ不成立 | 第1组同学认为:此步骤还不能准确判断出原固体的成分 | 大家一致认为:_____ |
(反思交流)
(1)小科认为第2组实验中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理由是_____。
(2)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且试剂瓶只能用橡胶塞。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物质都是氧化物 |
B.碱的溶液都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都是碱的溶液 |
C.酸性溶液可以使石蕊溶液变红,则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都显酸性 |
D.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则二氧化锰可以作任何反应的催化剂 |
皮蛋是我国传统风味食品,制作皮蛋的方法有多种,一种制作含锌皮蛋的方法是把鸭蛋放在培养液中浸泡,培养液由水、食盐、氢氧化钠、少量硫酸锌等物质配制而成。
(1)取少量培养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变红,则培养液的pH_________7(填“<”、“>”或“=”)
(2)在(1)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硫酸,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在(2)所得的溶液中加入一种盐溶液产生了沉淀,该盐可能是(_____)
A.BaCl2 B.CuSO4 C.AgNO3 D.KNO3
(1)取少量培养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变红,则培养液的pH_________7(填“<”、“>”或“=”)
(2)在(1)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硫酸,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在(2)所得的溶液中加入一种盐溶液产生了沉淀,该盐可能是(_____)
A.BaCl2 B.CuSO4 C.AgNO3 D.KNO3
为了探究NaOH的化学性质,小明将饱和CuSO4溶液逐滴滴加到过量的饱和 NaOH 溶液中,发现在滴入 1~6 滴 CuSO4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但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继续滴加 3 滴 CuSO4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振荡后沉淀不消失,但沉淀很快变黑。小明认为,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应生成蓝色沉淀Cu(OH)2 ,但实验中为何出现了异常现象。于是小明查找资料:Cu(OH)2在室温下稳定,在70℃~80℃时可分解生成CuO。小明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表所示:

(1)根据小明的实验设计来分析,实验①基于的假设是少许Cu(OH)2可溶于足量水中,但实验现象不支持假设;而实验②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且实验现象支持假设。
(2)根据实验可知饱和 CuSO4 溶液与饱和 NaOH 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3)若用 CuSO4 溶液与NaOH溶液得到稳定的Cu(OH)2 蓝色沉淀,你对实验改进的建议是________。

(1)根据小明的实验设计来分析,实验①基于的假设是少许Cu(OH)2可溶于足量水中,但实验现象不支持假设;而实验②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且实验现象支持假设。
(2)根据实验可知饱和 CuSO4 溶液与饱和 NaOH 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3)若用 CuSO4 溶液与NaOH溶液得到稳定的Cu(OH)2 蓝色沉淀,你对实验改进的建议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