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性质
- 水
- 空气
- 金属
- + 常见的化合物
- 物质的酸碱性
- 常见的有机物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的质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
Ⅱ.取少量B点时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
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一个步骤Ⅰ中反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原白色固体_____(填“一定有”、“一定没有”或“可能有”)氯化钾;
(3)BC之间能看到_____现象,当稀硝酸加到D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水的质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
Ⅱ.取少量B点时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
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一个步骤Ⅰ中反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原白色固体_____(填“一定有”、“一定没有”或“可能有”)氯化钾;
(3)BC之间能看到_____现象,当稀硝酸加到D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
某固体物质可能含有Na2SO4、Na2CO3、CaCl2、KCl和KOH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流程和现象记录如下:

(1)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
(2)取无色溶液B,依次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通过该实验现象能否说明原固体中含有KCl,并说明理由_____。

(1)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
(2)取无色溶液B,依次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通过该实验现象能否说明原固体中含有KCl,并说明理由_____。
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的杂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实验方案 |
A | CO2(HCl) |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干燥 |
B | CuCl2(FeCl2) |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足量铁粉,过滤 |
C | MnO2(KCl) |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过滤、洗涤、干燥 |
D | NaCl(Na2CO3) |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足量稀硫酸,蒸发结晶 |
A.A | B.B | C.C | D.D |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火碱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Na2CO3的俗称是_____________.
(2)中和酸性土壤用___________(填一种碱的化学式).
(3)2019年5月,我国目前最大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成功,该发动机用甲烷作燃料,甲烷(CH4)属于化合物中的___________.
(1)火碱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Na2CO3的俗称是_____________.
(2)中和酸性土壤用___________(填一种碱的化学式).
(3)2019年5月,我国目前最大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成功,该发动机用甲烷作燃料,甲烷(CH4)属于化合物中的___________.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请用所学科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相遇》篇讲述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事件,原子弹爆炸是利用_____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2)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舒平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主要药物,其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请写出这种药物在胃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为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我区推行“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学生锻炼时,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体内_____(填字母)物质的氧化分解。
(1)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相遇》篇讲述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事件,原子弹爆炸是利用_____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2)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舒平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主要药物,其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请写出这种药物在胃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为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我区推行“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学生锻炼时,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体内_____(填字母)物质的氧化分解。
A.葡萄糖 |
B.脂肪 |
C.蛋白质 |
D.维生素 |
现有A、B、C、D、E五种溶液,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中的一种。经鉴别后编写成如图的检索表,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a 溶液蓝色……………………………………………A
1b 溶液无色……………………………………………2
2a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红色…………………………B
2b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紫色…………………………C
2c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蓝色…………………………3
3a 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有沉淀产生……………………D
3b 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无沉淀产生……………………E
(1)C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2)在鉴别D、E时,除了氢氧化钡还可以选的物质是______。(写出两种物质)
1a 溶液蓝色……………………………………………A
1b 溶液无色……………………………………………2
2a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红色…………………………B
2b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紫色…………………………C
2c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蓝色…………………………3
3a 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有沉淀产生……………………D
3b 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无沉淀产生……………………E
(1)C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2)在鉴别D、E时,除了氢氧化钡还可以选的物质是______。(写出两种物质)
某兴趣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在反应过程中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或“先放热后吸热”)。
(2)40s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

(1)该反应在反应过程中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或“先放热后吸热”)。
(2)40s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盐酸的烧杯中,测得烧杯中溶液的 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 a 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NaCl 和 NaOH |
B.由 a 点到 b 点的 pH 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
C.由 b 点到 c 点的氯化钠质量逐渐增加 |
D.向图中 c 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含有________;猜想二:含有NaOH、Na2CO3;猜想三:含有NaOH、Ca(OH)2
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3)A、B、C、D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________(填字母)。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剂,能得出碱的其它化学通性,实验的方案是___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1)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含有________;猜想二:含有NaOH、Na2CO3;猜想三:含有NaOH、Ca(OH)2
同学们取少量B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 不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三错误 |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 ________ | 猜想二正确 |
(3)A、B、C、D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________(填字母)。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剂,能得出碱的其它化学通性,实验的方案是___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兴趣小组对该固体的变质情况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变质情况如何?
(查阅料)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变质,但不会转化为NaHCO3。
(提出猜想)猜想Ⅰ:固体未变质;猜想Ⅱ;固体部分变质。
以上猜想是否严谨,并说明理由_____。
(进行实验)小丽同学为了验证猜想Ⅰ进行实验: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溶解,再向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由此她得出猜想Ⅰ正确,但其他同学很快予以否定,理由是_____。
(拓展提升)小组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按照如图所示装置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实验,实验通过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二氧化碳密度已知)。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提出问题)该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变质情况如何?
(查阅料)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容易变质,但不会转化为NaHCO3。
(提出猜想)猜想Ⅰ:固体未变质;猜想Ⅱ;固体部分变质。
以上猜想是否严谨,并说明理由_____。
(进行实验)小丽同学为了验证猜想Ⅰ进行实验: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溶解,再向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由此她得出猜想Ⅰ正确,但其他同学很快予以否定,理由是_____。
(拓展提升)小组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按照如图所示装置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实验,实验通过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二氧化碳密度已知)。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若没有加入植物油,测定结果会偏小 |
B.广口瓶中的植物油和水必须装满,否则结果偏小 |
C.导气管a和b必须在二氧化碳将锥形瓶中的空气排净后才能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