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 pH值的变化
- pH值的测量及方法
-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 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 |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
B | 测定空气中O2体积大致所占比例 | 用铁丝代替红磷做实验 |
C | 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 将CO2通入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水中 |
D | 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 | 将气体通过盛有足量浓硫酸的洗气瓶 |
A.A | B.B | C.C | D.D |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和碱的反应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1)Ⅰ、写出该酸和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
(2)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
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
猜想三:________
(3)(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________ ,结论:猜想一不正确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
(4)(反思与拓展)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
(2)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________ (填序号)
a.pH试纸 b.铜 c.紫色石蕊溶液 d.硝酸银溶液
(3)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 (写一条)
(1)Ⅰ、写出该酸和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
(2)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
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
猜想三:________
(3)(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________ ,结论:猜想一不正确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
(4)(反思与拓展)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
(2)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________ (填序号)
a.pH试纸 b.铜 c.紫色石蕊溶液 d.硝酸银溶液
(3)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 (写一条)
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氨气的某些性质,进行以下实验。下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实验步骤及相应的现象。请根据图中所示的信息,归纳出有关氨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氨气与水反应后所得氨水显________性。

(1)物理性质: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氨气与水反应后所得氨水显________性。
科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将一镁条放入 CuCl2溶液中,镁条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但很快镁条表面又冒出很多气泡。他们觉得很奇怪。
(1)(提出问题)这些气泡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
(猜想)①是氧气;②是氯化氢;③是氨气(NH3);④是氢气。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③,否定的依据是________;
(实验探究)他们开始着手收集所产生的气体。
实验一:他们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木条不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氧气;实验二:为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否是氯化氢,他们用________检验该气体,试纸不变红,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氯化氢;
实验三:为确定气体是否是氢气,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每个装置的反应均完全)。

(2)(实验结论)若该气体是氢气,则在乙装置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甲、丙装置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不同的,请指出它们的区别________;
为确定该气体产生的本质原因,他们用精密pH试纸测试实验所用的CuCl2溶液,pH约为5.5。查阅资料发现:CuCl2为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与实验结果相符。
(1)(提出问题)这些气泡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
(猜想)①是氧气;②是氯化氢;③是氨气(NH3);④是氢气。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③,否定的依据是________;
(实验探究)他们开始着手收集所产生的气体。
实验一:他们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木条不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氧气;实验二:为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否是氯化氢,他们用________检验该气体,试纸不变红,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氯化氢;
实验三:为确定气体是否是氢气,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每个装置的反应均完全)。

(2)(实验结论)若该气体是氢气,则在乙装置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甲、丙装置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不同的,请指出它们的区别________;
为确定该气体产生的本质原因,他们用精密pH试纸测试实验所用的CuCl2溶液,pH约为5.5。查阅资料发现:CuCl2为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与实验结果相符。
小红、小军、小明三人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中,用到了三个分别盛有KCl溶液、KOH溶液、K2SO4溶液的滴瓶.小军发现小红将三个滴瓶中的三只滴管混用,认为小红实验操作不规范,滴瓶中的试剂会因此受污染而无法再次使用,学习小组就盛有KCl溶液的滴瓶是否被另外两种试剂污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滴瓶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1)(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溶质成分只有:KCl; 猜想Ⅱ溶质成分为:KCl和KOH;
猜想Ⅲ溶质成分为:KCl、K2SO4; 猜想Ⅳ溶质成分为:KCl、KOH和K2SO4.
(实验探究)为证明猜想,小军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2)(实验反思)小明认为该实验方案并未证明猜想Ⅱ、Ⅲ是否成立,应补充相应实验予以证明,你是否赞同?_____(选填“是”或“否”).
(提出问题)该滴瓶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1)(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溶质成分只有:KCl; 猜想Ⅱ溶质成分为:KCl和KOH;
猜想Ⅲ溶质成分为:KCl、K2SO4; 猜想Ⅳ溶质成分为:KCl、KOH和K2SO4.
(实验探究)为证明猜想,小军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或解释 |
(1)取该滴瓶内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BaCl2溶液 | _____ | 溶质中有K2SO4 |
(2)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液过滤,取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向该试管中加入酚酞试液 | _____ | 证明猜想Ⅳ成立 |
(2)(实验反思)小明认为该实验方案并未证明猜想Ⅱ、Ⅲ是否成立,应补充相应实验予以证明,你是否赞同?_____(选填“是”或“否”).
如图所示:甲瓶中盛放的是浓H2SO4,乙瓶中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紫色小花不变色;若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紫色小花( )


A.变红色 | B.变蓝色 |
C.变白色 | D.不变色 |
亚硝酸钠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实验室一般用亚硝酸钠溶液与氯化铵溶液反应来制取N2。N2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H2部分化合生成NH3。如图为制取少量NH3的装置(制取H2的装置已略去):

(1)请写出图中仪器B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C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本实验装置,证明确实有NH3生成的简单方法以及实验现象__________;
(4)归纳与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我们已经学过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制取与收集方法。请你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的共同点: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需要加热 ②使用催化剂 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 ④原料为纯净物 ⑤只生成一种气体

(1)请写出图中仪器B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C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本实验装置,证明确实有NH3生成的简单方法以及实验现象__________;
(4)归纳与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我们已经学过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制取与收集方法。请你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的共同点: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需要加热 ②使用催化剂 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 ④原料为纯净物 ⑤只生成一种气体
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实验(部分仪器已省略),操作正确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
B.![]() |
C.![]() |
D.![]() |
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做镁条和盐酸反应实验时发现,试管外壁很烫,试管口出现白雾。白雾是什么呢?
Ⅰ.同学们作出猜想
猜想一:是小水滴。因为盐酸溶液中的水受热会汽化上升,在试管口液化成小水滴。猜想二:是盐酸小液滴。因为浓盐酸具有________性,可能实验中使用的盐酸浓度过高,试管口就会形成盐酸小液滴。
同学们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内有正在反应的镁条和盐酸的试管口,试纸变红,证明猜想二是合理的。
Ⅱ.小柯提出质疑:为什么刚才打开盛放实验所用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没有白雾,却在反应过程中出现白雾?
小柯联系反应时试管外壁很烫,于是猜想:白雾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有关。
他用试管取少量盐酸,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不变红;然后________(填操作),试纸变红。
得出结论:这种盐酸浓度并不高,是镁和盐酸反应放热促使盐酸形成白雾。
Ⅰ.同学们作出猜想
猜想一:是小水滴。因为盐酸溶液中的水受热会汽化上升,在试管口液化成小水滴。猜想二:是盐酸小液滴。因为浓盐酸具有________性,可能实验中使用的盐酸浓度过高,试管口就会形成盐酸小液滴。
同学们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内有正在反应的镁条和盐酸的试管口,试纸变红,证明猜想二是合理的。
Ⅱ.小柯提出质疑:为什么刚才打开盛放实验所用盐酸的试剂瓶,瓶口没有白雾,却在反应过程中出现白雾?
小柯联系反应时试管外壁很烫,于是猜想:白雾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有关。
他用试管取少量盐酸,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不变红;然后________(填操作),试纸变红。
得出结论:这种盐酸浓度并不高,是镁和盐酸反应放热促使盐酸形成白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