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提出问题
- 提出猜想和假设
- 制定探究方案
- 获取事实与证据
- + 解释、检验与评价
- 表达与交流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波尔多液是由胆矾(
)、生成灰(
)分别与水一定质量比混合而成的杀毒剂。其主要是利用
起杀菌作用。但农业应用中,对幼苗一般不建议使用。为什么?小金进行了多项实验,其中一项实验如下:
①挑选均匀一致、色泽明亮的饱满莴苣叶种子,用体积分数20%的乙醇溶液消毒,蒸馏水洗净,然后用滤纸吸干水分。
②在铺有一层脱脂棉的培养皿中预先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每瓶均匀放置50粒种子,于25℃恒温箱内培养。每天喷适量蒸馏水,保证种子的正常发育。
③每天观察记录种子发育情况,第14天时测定萌发幼苗的根长、芽长,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不能在铁桶中配置波尔多液的原因是________。
(2)该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中,小金为什么对种子进行消毒?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专家要求农业生产中不得过量使用波尔多液,从保护环境考虑,主要目的是减小________污染。



①挑选均匀一致、色泽明亮的饱满莴苣叶种子,用体积分数20%的乙醇溶液消毒,蒸馏水洗净,然后用滤纸吸干水分。
②在铺有一层脱脂棉的培养皿中预先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每瓶均匀放置50粒种子,于25℃恒温箱内培养。每天喷适量蒸馏水,保证种子的正常发育。
③每天观察记录种子发育情况,第14天时测定萌发幼苗的根长、芽长,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 | 根长(厘米) | 芽长(厘米) |
0 | 1.02 | 2.43 |
50 | 0.81 | 2.22 |
100 | 0.52 | 2.13 |
150 | 0.49 | 1.96 |
200 | 0.32 | 1.54 |
(1)不能在铁桶中配置波尔多液的原因是________。
(2)该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中,小金为什么对种子进行消毒?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专家要求农业生产中不得过量使用波尔多液,从保护环境考虑,主要目的是减小________污染。
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探究土壤中有水的实验过程中,将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在下列加热过程中假定有机物没有分解,土壤都取于同一地点,干湿程度相同)
(1)分析上表,我们在求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时,由表中实验____可得影响测定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精确性的因素是加热时间的长短,即水分蒸发的程度。
(2)分析表中实验1、2、3或4、5、6可知,影响精确测定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的因素还有_______。
(3)综上所述及括号内的说明,可能影响精确测量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的因素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
实验次数 | 土壤颗粒 | 加热前土壤的质量(克) | 加热时间 | 加热后的土壤的质量(克) |
1 | 较细 | 50 | 5 | 33 |
2 | 较粗 | 50 | 5 | 35 |
3 | 粗 | 50 | 5 | 38 |
4 | 较细 | 50 | 7 | 32 |
5 | 较粗 | 50 | 7 | 33 |
6 | 粗 | 50 | 7 | 35 |
(1)分析上表,我们在求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时,由表中实验____可得影响测定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精确性的因素是加热时间的长短,即水分蒸发的程度。
(2)分析表中实验1、2、3或4、5、6可知,影响精确测定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的因素还有_______。
(3)综上所述及括号内的说明,可能影响精确测量土壤中水的体积分数的因素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
地沟油中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一些不法商人对其进行简单的脱水、脱杂、脱臭处理后,冒充色拉油在市场上销售,欺骗、伤害市民。小敏想通过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色拉油和地沟油。她通过网络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1~0.93 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0.95 g/cm3之间。然后,她设计了以下步骤进行实验鉴别:
E.根据测算出的密度,鉴别样品油的品质;
F.读出量筒中样品油的体积V,如图乙。

(1)请将上面实验步骤正确排序:_________填字母)。
(2)天平调平后,称量时,通过调节天平的____使天平平衡。
(3)由图示可知,M=_____g;样品油的体积V=_____mL。
(4)若m=53.9 g,则样品油的密度ρ=____g/cm3。
(5)小敏通过比对测算结果,能否断定样品油是地沟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将部分样品油倒入量筒中后,测出烧杯和剩余样品油的总质量m; |
B.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调平; |
C.取适量样品油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样品油的总质量M,如图甲; |
D.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出样品油的密度; |
F.读出量筒中样品油的体积V,如图乙。

(1)请将上面实验步骤正确排序:_________填字母)。
(2)天平调平后,称量时,通过调节天平的____使天平平衡。
(3)由图示可知,M=_____g;样品油的体积V=_____mL。
(4)若m=53.9 g,则样品油的密度ρ=____g/cm3。
(5)小敏通过比对测算结果,能否断定样品油是地沟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小明同学做“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记录。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A.比较1、3的实验数据可得出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B.比较1、2的实验数据可得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 |
C.比较2、3的实验数据可得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 |
D.比较1、2、3的实验数据可得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强有关 |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____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结论是____。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__
(反想提升)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__
A 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B 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 水的体积 | 所加物质 | 测量液体温度(℃) |
实验1 | 50ml | 氯化铵 | 15 |
实验2 | 50ml | 氯化钙 | 28 |
实验3 | X | 氯化钠 | 21 |
实验4 | 50ml | 无 | 22 |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____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结论是____。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__
(反想提升)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__
A 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B 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是否放出热量?三位同学为探究此问题按下图进行了实验:

(1)按甲图实验,若要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实验前应对装置作如何处理?答:_____。
(2)用乙图实验,可以根据_____现象证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3)若用丙图装置实验:在烧杯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变大,于是得到“反应放出热量”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组实验用了相同的研究方法——转换法,以下研究中也用到了转换法的是_____。
A.用光路图表示光的传播
B.用灯泡发光来判断电路中有电流
C.用红墨水的扩散来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1)按甲图实验,若要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实验前应对装置作如何处理?答:_____。
(2)用乙图实验,可以根据_____现象证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3)若用丙图装置实验:在烧杯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然后再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变大,于是得到“反应放出热量”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组实验用了相同的研究方法——转换法,以下研究中也用到了转换法的是_____。
A.用光路图表示光的传播
B.用灯泡发光来判断电路中有电流
C.用红墨水的扩散来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小苏打(NaHCO3)和食盐(NaCl)是厨房中常用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NaHCO3和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拓展性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
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由NaHCO3和NaCl两种物质组成。
(1)基于上述实验结论,则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小吕、小周分别取 a克该样品,设计了如下方案:
小吕方案 I:利用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2)小吕用下列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_____________。(填装置的字母编号,装置不重复使用);

(3) D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需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周方案 Il:小周用沉淀法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操作流程如下:
(已知:NaHCO3+NaOH = Na2CO3+ H2O)

(4)为使定量分析更准确,在操作 I之前,需判断所加 BaC12溶液是否足量,请你设计一个合理方案:_______________ 。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
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由NaHCO3和NaCl两种物质组成。
(1)基于上述实验结论,则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小吕、小周分别取 a克该样品,设计了如下方案:
小吕方案 I:利用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2)小吕用下列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_____________。(填装置的字母编号,装置不重复使用);

(3) D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需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周方案 Il:小周用沉淀法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操作流程如下:
(已知:NaHCO3+NaOH = Na2CO3+ H2O)

(4)为使定量分析更准确,在操作 I之前,需判断所加 BaC12溶液是否足量,请你设计一个合理方案:_______________ 。
在一次科学实验中,同学们将饱和 CuSO4 溶液逐滴加到 5mL 饱和 NaOH 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实验现象:
在实验①中同学们根据所学初中化学知识判断蓝色沉淀是 Cu(OH)2 , 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同学们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Ⅰ. Cu(OH)2 在室温下稳定,70℃﹣80℃时可分解生成 CuO 和水
Ⅱ. 酮酸钠[Na2Cu(OH)4]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讨论)小陶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 Cu(OH)2 发生了分解。其他同学一致否定 了他的猜测,理由是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提出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少许 Cu(OH)2 可溶于足量水中。
猜想二:Cu(OH)2 可在足量 NaOH 浓溶液中溶解,溶液呈亮蓝色
(1)(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同学们用 Cu(OH)2 粉末(其它试剂可任选)设计如下实验。 请你填写表中的空格。
(2)(结论与反思)
①根据实验,并进一步查阅资料知道,Cu(OH)2 在 NaOH 溶液中溶解反应生成Na2Cu(OH)4,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根据实验可知饱和 CuSO4 溶液与饱和 NaOH 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
实验序号 | 滴加 CuSO4溶液的量 | 实验现象 |
① | 第 1﹣6 滴 | 产生蓝色沉淀,但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
② | 第 7﹣9 滴 | 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 很快沉淀逐渐变黑色 |
在实验①中同学们根据所学初中化学知识判断蓝色沉淀是 Cu(OH)2 , 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同学们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Ⅰ. Cu(OH)2 在室温下稳定,70℃﹣80℃时可分解生成 CuO 和水
Ⅱ. 酮酸钠[Na2Cu(OH)4]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讨论)小陶认为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 Cu(OH)2 发生了分解。其他同学一致否定 了他的猜测,理由是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提出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少许 Cu(OH)2 可溶于足量水中。
猜想二:Cu(OH)2 可在足量 NaOH 浓溶液中溶解,溶液呈亮蓝色
(1)(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同学们用 Cu(OH)2 粉末(其它试剂可任选)设计如下实验。 请你填写表中的空格。
实验序号 | 实验方法与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③ | 将少许 Cu(OH)2粉末加到 5mL 蒸馏 水中,充分振荡 | ________ | 猜想一错误 |
④ | ________ | ________ | 猜想二正确 |
(2)(结论与反思)
①根据实验,并进一步查阅资料知道,Cu(OH)2 在 NaOH 溶液中溶解反应生成Na2Cu(OH)4,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②根据实验可知饱和 CuSO4 溶液与饱和 NaOH 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
听长辈说制作生伴菜不能添加黄瓜,难道黄瓜能使蔬菜中的营养素流失吗?
(查阅资料)青椒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且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
(实验操作).
步骤一:淀粉碘溶液配制:取1克淀粉,加入l00毫升水,搅拌均匀,再加入l毫升碘酒溶液;
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
步骤三:取等量蓝色淀粉碘溶液分别装入两个烧杯,分别倒入A、B两溶液,搅拌均匀,静置观察。
(现象记录)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测定结果的是_____________。
(2)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3)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 。
(4)请指出该实验存在的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青椒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且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
(实验操作).
步骤一:淀粉碘溶液配制:取1克淀粉,加入l00毫升水,搅拌均匀,再加入l毫升碘酒溶液;
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
步骤三:取等量蓝色淀粉碘溶液分别装入两个烧杯,分别倒入A、B两溶液,搅拌均匀,静置观察。
(现象记录)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淀粉碘溶液+青椒和黄瓜混合汁 | 蓝色不消褪 |
淀粉碘溶液+青椒汁和蒸馏水 | 蓝色褪去 |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测定结果的是_____________。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 | 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 | 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 |
(3)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 。
(4)请指出该实验存在的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