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提出问题
- 提出猜想和假设
- 制定探究方案
- 获取事实与证据
- 解释、检验与评价
- + 表达与交流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小燕多次乘车了解到夜间开汽车,若车内亮灯,车内物体会在前面的挡风玻璃上成清晰的像,干扰司机的视线,影响行车安全。为今后安全行车,小燕根据生活中透明平板玻璃所成像“明”、“暗”不同的多种情况做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成像的“明”、“暗”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
猜想1: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
猜想2: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光源的强度有关;
猜想3: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实验一: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竖直固定一块透明平板玻璃,同一物体固定在离透明平板玻璃0.5m的A点,在桌面的C点先后用不同功率的灯照亮A点处的物体,观察同一物体不同光照下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各次实验人的眼睛都在同一位置从右向左观察物体在透明玻璃板中的像。结果记入下表。
实验二:同一物体位置固定在A点不动,用同一盏5W的灯先后在桌面B、C、D三点照亮A处的同一物体,同一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仍固定不变)中成像的“明”、“暗”程度。结果记入下表。
(1)小燕是用实验一来探究猜想_____ .(选填“1”、“2”或“3”);
(2)分析实验二的实验数据及结果可得结论:物体与灯的_____ 越小,物体所成的像越亮;
(3)你认为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还与_____ 有关(至少写一个因素),你说的因素在小燕上述两个实验中_____ 控制该变量(选填“没有”或“已经”);
(4)小燕猜想1和猜想2还可归纳为物体成像的“明”、“暗”程度与物体的_____ 有关。

(提出问题)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成像的“明”、“暗”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
猜想1: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
猜想2: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光源的强度有关;
猜想3: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实验一: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竖直固定一块透明平板玻璃,同一物体固定在离透明平板玻璃0.5m的A点,在桌面的C点先后用不同功率的灯照亮A点处的物体,观察同一物体不同光照下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各次实验人的眼睛都在同一位置从右向左观察物体在透明玻璃板中的像。结果记入下表。
灯的功率/W | 物体和灯的距离/m | 像的明暗程度 |
5 | 1 | 暗 |
25 | 1 | 较暗 |
40 | 1 | 亮 |
实验二:同一物体位置固定在A点不动,用同一盏5W的灯先后在桌面B、C、D三点照亮A处的同一物体,同一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仍固定不变)中成像的“明”、“暗”程度。结果记入下表。
灯的功率/W | 物体和灯的距离/m | 像的明暗程度 |
5 | 0.5 | 明 |
5 | 1.0 | 较明 |
5 | 1.5 | 暗 |
(1)小燕是用实验一来探究猜想
(2)分析实验二的实验数据及结果可得结论:物体与灯的
(3)你认为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还与
(4)小燕猜想1和猜想2还可归纳为物体成像的“明”、“暗”程度与物体的
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让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另一只相同的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蛋都破;第二次甲蛋完好乙蛋破;第三次两只蛋都不破。接着的步骤是()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结论 |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
C.在B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
D.得出“运动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
放学回家后,小刚想看一下电视,结果用遥控器来能打开电视机,究竟是电视机故障了呢?还是遥控器没用了……小刚为了?原因采取些措施进行了一一排除。小刚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属于探究的哪个环节()
A.提出问题 | B.制定计划 | C.进行实验 | D.得出结论 |
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排序:①交流②设计实验方案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假设,得出结论⑥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的步骤应该是____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
最近,许多地方实施了禁止酒后驾车的“禁酒令”。为什么要实施“禁酒令”?
小敏猜想:①可能是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下降;
②可能是饮酒后人对红、绿灯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
为验证猜想①,小敏对一些成年人进行了饮酒前后反应能力的测试,具体操作如下:
(1)小敏对参与人饮酒前进行测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数据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敏猜想:①可能是饮酒后人的反应能力下降;
②可能是饮酒后人对红、绿灯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
为验证猜想①,小敏对一些成年人进行了饮酒前后反应能力的测试,具体操作如下:
A.小敏将直尺一端拿住,0刻度朝下,让被测试者将拇指和食指放在直尺0刻度附近; |
B.小敏突然松开直尺,被测试者迅速将直尺夹住,记录被测试者夹住直尺处的刻度值; |
C.被测试者重复上述实验3次,计算平均值填入表中。 |
参与人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饮啤酒数(杯) | 2 | 2 | 4 | 4 | 6 | 6 | 8 | 8 | 1O | 1O | 10杯以上 |
饮酒后反应(厘米) | 18 | 15 | 19 | 15 | 22 | 22 | 24 | 25 | 26 | 28 | 无法完成测试 |
饮酒前反应(厘米) | 14 | 13 | 14 | 12 | 13 | 14 | 13 | 12 | 12 | 13 | 13 |
(1)小敏对参与人饮酒前进行测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数据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下列不属于科学研究的是()
A.小明到横店旅游,为许多雄伟的景观而叹服 |
B.麦哲伦环球航行,发现地球是圆的 |
C.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结果他发现了万有引力 |
D.天空布满了乌云,小明觉得特别闷热,由此他认为天快要下雨了 |
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馒头表面很快会生出霉菌,而在冰箱低温储存室内的馒头则可以保存较长时间。以下是某科学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设计的“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影响的实验”,请你来和他们共同完成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温度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 。
(3)制订计划:
①实验材料:2个相同的馒头、2个塑料袋、冰箱、线绳、记录纸、笔。
②实验步骤:将2个馒头分别装入塑料袋,用线绳扎紧袋口,一个放在温暖的地方,另一个放在冰箱里。每天观察一次,连续观察5天,并记录看到的现象。
(4)记录实验结果如下:
(5)此实验中的变量是: _ _ _ 。
(6)得出结论: 。
(1)提出问题:温度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 。
(3)制订计划:
①实验材料:2个相同的馒头、2个塑料袋、冰箱、线绳、记录纸、笔。
②实验步骤:将2个馒头分别装入塑料袋,用线绳扎紧袋口,一个放在温暖的地方,另一个放在冰箱里。每天观察一次,连续观察5天,并记录看到的现象。
(4)记录实验结果如下: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温暖潮湿 | 没有发霉 | 少许霉菌 | 很多霉菌 | 非常多霉菌 | 长满了霉菌 |
低温潮湿 | 没有发霉 | 没有发霉 | 没有发霉 | 没有发霉 | 没有发霉 |
(5)此实验中的变量是: _ _ _ 。
(6)得出结论: 。
小李为研究鱼呼吸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五条相同的金鱼放在不同的水温下(其他条件相同),测出每分钟鱼呼吸的次数,请问:
(1)小李作出的假设是 。
(2)在实验中得到四组不同温度下五条金鱼的平均呼吸速率,如下表:
根据下述图表中的数据,写出你所得到的结论: 。
(1)小李作出的假设是 。
(2)在实验中得到四组不同温度下五条金鱼的平均呼吸速率,如下表:
根据下述图表中的数据,写出你所得到的结论: 。
温度(摄氏度) | 18 | 20 | 22 | 24 |
平均呼吸速率(次/分) | 92 | 98 | 106 | 116 |
坐上前去农庄的车上,同学们很兴奋地谈论最近发生的事情。10月,因为离奇的传言,很多人不惜等上十几个小时来到某市城东街道取能治百病的“神水”。为揭开“神水”的神秘面纱,权威部门进行检测。就检测这一过程来说,是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过程()
A.合作与交流 | B.建立猜测与假设 | C.提出问题 | D.获取事实与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