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提出问题
- 提出猜想和假设
- 制定探究方案
- 获取事实与证据
- + 解释、检验与评价
- 表达与交流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品牌加酶洗衣粉使用方法中提示:用温水浸泡。某科学兴趣小组对该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每次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测得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有关数据判断,能正确表示温度对该酶催化效率影响的图像是( )

根据表中有关数据判断,能正确表示温度对该酶催化效率影响的图像是( )
A.![]() | B.![]() |
C.![]() | D.![]() |
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成分之一。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和胞间层.在果汁生产中应用果胶酶可以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请你帮助完成以下有关果胶酶和果汁生产的实验课题。
实验用具和材料:磨浆机、烧杯、试管、量筒、刀片、玻璃棒、漏斗、纱布等;苹果、质量分数为2%的果胶酶溶液、蒸馏水等。
[课题一]验证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实验方法及步骤:
①将苹果洗净去皮,用磨浆机制成苹果泥,加入适量蒸馏水备用。
②取两个100mL的洁净烧杯,编号1、2,按相应程序进行操作,请把表中未填写的内容填上。
并记录结果。
④最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______。
[课题二]探究果胶酶催化果胶水解的最适pH。
本课题实验步骤中,在进行果胶酶溶液和苹果泥的混合并调整pH时有下面两种操作:
方法一:将试管中的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的苹果泥相混合,再把混合液的pH分别调至4、5、6、…、10。
方法二:将试管中的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的苹果泥的pH分别调至4、5、6、…、10,再把pH相等的果胶酶溶液和苹果泥相混合。
①请问上述哪一种操作更科学?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②如果用曲线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横坐标表示pH,纵坐标表示________,实验操作和记录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根据你对酶特性的了解,请在图中选择一个最可能是实验结果的曲线图_________。
实验用具和材料:磨浆机、烧杯、试管、量筒、刀片、玻璃棒、漏斗、纱布等;苹果、质量分数为2%的果胶酶溶液、蒸馏水等。
[课题一]验证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实验方法及步骤:
①将苹果洗净去皮,用磨浆机制成苹果泥,加入适量蒸馏水备用。
②取两个100mL的洁净烧杯,编号1、2,按相应程序进行操作,请把表中未填写的内容填上。
操作 顺序 | 项目 | 烧杯 | |
1 | 2 | ||
① | 在烧杯中加入苹果泥 | 20mL | 20mL |
② | 注入果胶酶溶液 | 2mL | 0mL |
③ | 注入蒸馏水 | 0mL | 2mL |
④ | 在恒温水浴中保温,并用玻璃棒不时搅拌 | 10min | 10min |
并记录结果。
④最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______。
[课题二]探究果胶酶催化果胶水解的最适pH。
本课题实验步骤中,在进行果胶酶溶液和苹果泥的混合并调整pH时有下面两种操作:
方法一:将试管中的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的苹果泥相混合,再把混合液的pH分别调至4、5、6、…、10。
方法二:将试管中的果胶酶溶液和烧杯中的苹果泥的pH分别调至4、5、6、…、10,再把pH相等的果胶酶溶液和苹果泥相混合。
①请问上述哪一种操作更科学?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②如果用曲线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横坐标表示pH,纵坐标表示________,实验操作和记录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根据你对酶特性的了解,请在图中选择一个最可能是实验结果的曲线图_________。

小放很早就注意到一个现象,白米饭越嚼越甜。喜欢实践的他想要自己来一探究竟。借助学校兴趣小组的备用器材(A、B两支试管,玻璃棒若干,恒温水箱一个,白米饭制成的米糊、碘液、唾液、清水等用品适量),请你协同小放策划方案,完成探究:
(提出问题) 白米饭变甜与唾液有关吗?
(作出假设) 白米饭变甜与唾液有关。
(实验步骤)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
(提出问题) 白米饭变甜与唾液有关吗?
(作出假设) 白米饭变甜与唾液有关。
(实验步骤)______
(预测实验结果)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
目前市场上加碘食盐通常加入的是碘酸钾(KIO3),替代了原来的碘化钾(KI),因 KI 容易被氧化为碘单质而失效。为探究 KI 被氧化变质的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某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① 氯酸钾(KClO3)具有氧化性,能将 KI 氧化为碘单质。
② 碘单质(I2)遇淀粉液变蓝。
(设计方案)
(1)方案中,应记录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
(2)各试管中加入不同量的水的目的是:_____
(3)硫酸在溶液中以H+和 SO42-存在,为进一步证明是H+影响 KI 被氧化的速度,而非 SO42-。请设计简要实验方案_____。
(查阅资料)① 氯酸钾(KClO3)具有氧化性,能将 KI 氧化为碘单质。
② 碘单质(I2)遇淀粉液变蓝。
(设计方案)
试管编号 | 1 | 2 | 3 | 4 |
3%KI /毫升 | 1.0 | 1.0 | 1.0 | 1.0 |
KClO3 /克 | 0.10 | 0.10 | 0.10 | 0.10 |
30%H2SO4 /毫升 | 0 | 3.0 | 6.0 | 9.0 |
蒸馏水/毫升 | 9.0 | 6.0 | 3.0 | 0 |
淀粉液/滴 | 5 | 5 | 5 | 5 |
实验现象 | | | | |
(1)方案中,应记录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
(2)各试管中加入不同量的水的目的是:_____
(3)硫酸在溶液中以H+和 SO42-存在,为进一步证明是H+影响 KI 被氧化的速度,而非 SO42-。请设计简要实验方案_____。
无焰食品加热器常用于野外加热食物,它的成分是镁粉、铁粉、氯化钠。使用时加入水,镁和水反应产生热量。下面是在18 ℃、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中对该产品的实验研究,请结合以下实验方案回答有关问题(不考虑氯化钠对水沸点的影响):

(实验一)
Ⅰ. 将一定质量的镁条、铁粉和氯化钠加入盛有100毫升水的隔热容器中,连续搅拌,每50秒记录一次温度,得图甲中曲线a。
Ⅱ. 将相同质量的镁条剪成100份代替Ⅰ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图甲中曲线b。
Ⅲ. 用相同质量的镁粉代替Ⅰ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图甲中曲线c。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该变化是由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2)由图甲可以发现影响镁和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__。
(实验二) 将2.40克镁粉和质量为28.00克的铁粉混合,加入盛有100毫升水的隔热容器中,不断搅拌。氯化钠用量不同时,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
(3)实验二中,当NaCl质量大于7.30克时,实验不再做的原因是_____。
A. 加入更多的NaCl不再增加反应速率
B. 加入更多的NaCl会降低反应速率
C. 已达到水的沸点,温度不会再有变化
D. 需加入更多的铁粉来提高水的温度
(4)如果在实验二中加入质量为3.65克 NaCl,混合物的温度最高大约是______。
(5)某同学设计了下面四种无焰食品加热器物料配方,请根据本次实验研究的结论,判断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
A. 2.40克镁粉、7.30克NaCl和28.00克铁粉
B. 2.40克镁条、7.30克NaCl和28.00克铁粉
C. 2.40克镁粉、8.76克NaCl和28.00克铁粉
D. 2.40克镁条、8.76克NaCl和28.00克铁粉

(实验一)
Ⅰ. 将一定质量的镁条、铁粉和氯化钠加入盛有100毫升水的隔热容器中,连续搅拌,每50秒记录一次温度,得图甲中曲线a。
Ⅱ. 将相同质量的镁条剪成100份代替Ⅰ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图甲中曲线b。
Ⅲ. 用相同质量的镁粉代替Ⅰ中镁条重复以上实验,得图甲中曲线c。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该变化是由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2)由图甲可以发现影响镁和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__。
(实验二) 将2.40克镁粉和质量为28.00克的铁粉混合,加入盛有100毫升水的隔热容器中,不断搅拌。氯化钠用量不同时,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
(3)实验二中,当NaCl质量大于7.30克时,实验不再做的原因是_____。
A. 加入更多的NaCl不再增加反应速率
B. 加入更多的NaCl会降低反应速率
C. 已达到水的沸点,温度不会再有变化
D. 需加入更多的铁粉来提高水的温度
(4)如果在实验二中加入质量为3.65克 NaCl,混合物的温度最高大约是______。
(5)某同学设计了下面四种无焰食品加热器物料配方,请根据本次实验研究的结论,判断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
A. 2.40克镁粉、7.30克NaCl和28.00克铁粉
B. 2.40克镁条、7.30克NaCl和28.00克铁粉
C. 2.40克镁粉、8.76克NaCl和28.00克铁粉
D. 2.40克镁条、8.76克NaCl和28.00克铁粉
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水溶液叫氯水.把品红试纸(染有品红的纸)伸入氯水中,品红褪色。(提示:品红试纸使用方法和 pH试纸是不同的。)
(发现问题)氯水中的哪些成分能使品红褪色呢?
(查阅资料)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其中,HClO的名称叫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强氧化性.
(猜想)
猜想1: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2:是氯水中的___________(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3:是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4:是氯水中的次氯酸使品红褪色的。
(实验探究)
(综合分析)氯水中的_________(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因为品红具有强氧化性)。
(反思)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预测能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发现问题)氯水中的哪些成分能使品红褪色呢?
(查阅资料)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其中,HClO的名称叫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强氧化性.
(猜想)
猜想1: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2:是氯水中的___________(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3:是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4:是氯水中的次氯酸使品红褪色的。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过程分析 |
(1)把品红试纸伸入水中 | 没有褪色 | 猜想1不成立 |
(2)把品红试纸伸入干燥的氯气中 | 没有褪色 | 猜想2不成立 |
③___________ | 没有褪色 | 猜想3不成立 |
(综合分析)氯水中的_________(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因为品红具有强氧化性)。
(反思)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预测能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小明在实验室中把硫酸铜晶体放入水中,水就变成蓝色。旁边的小刚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小明和小刚讨论了一下,提出了三个假设。①可能是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共同使水呈蓝色;②可能是硫酸铜中的硫酸根离子使水呈蓝色;③……
(1)还有一个可能的假设请你替小明和小刚提出:_____;小明查阅了资料,了解到硫酸溶液中也含有硫酸根离子,他和小刚在实验室内走了一圈,找到了盛硫酸溶液的试剂瓶,发现硫酸是无色的。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2)你能得出是什么结论呢?_____。
小刚也查阅了一份资料,了解到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中均含有铜离子,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硝酸钠溶液含有硝酸根离子。他于是马上到实验室观察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铜、硝酸铜溶液的颜色,基于这些溶液的颜色;
(3)他做出一个判断:_____,则可以得出结论:铜离子使硫酸铜溶液呈现蓝色。
(1)还有一个可能的假设请你替小明和小刚提出:_____;小明查阅了资料,了解到硫酸溶液中也含有硫酸根离子,他和小刚在实验室内走了一圈,找到了盛硫酸溶液的试剂瓶,发现硫酸是无色的。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2)你能得出是什么结论呢?_____。
小刚也查阅了一份资料,了解到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中均含有铜离子,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硝酸钠溶液含有硝酸根离子。他于是马上到实验室观察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铜、硝酸铜溶液的颜色,基于这些溶液的颜色;
(3)他做出一个判断:_____,则可以得出结论:铜离子使硫酸铜溶液呈现蓝色。
军军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通过实验制备NO气体并验证它的性质。在查阅资料后得知:①NO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毒,难溶于水的气体,②NO常温下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NO2能和水反应,3NO2+H2O=2HNO3+NO ③实验室常用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3Cu+8HNO3(稀)=3Cu(NO3)2+2NO↑十4H2O。他们设计了以下装置图。

(1)图中A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 。
(2)若试管C中是空气,E为尾气吸收装置,试管D中液体是紫色石蕊溶液,则打开A中活塞后,试管C中的现象是________ 。试管D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
(3)做完本实验后他们讨论以铜和稀硝酸为主要原料制取Cu(NO3)2时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3Cu+8HNO3(稀)=3Cu(NO3)2+2NO↑十4H2O;
方案二:2Cu+O2
2CuO , CuO+2HNO3==Cu(NO3)2+H2O。
你认为以上两种方案中哪一方案更好。并说明理由。________ (理由答出两点)

(1)图中A仪器的名称为
(2)若试管C中是空气,E为尾气吸收装置,试管D中液体是紫色石蕊溶液,则打开A中活塞后,试管C中的现象是
(3)做完本实验后他们讨论以铜和稀硝酸为主要原料制取Cu(NO3)2时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3Cu+8HNO3(稀)=3Cu(NO3)2+2NO↑十4H2O;
方案二:2Cu+O2

你认为以上两种方案中哪一方案更好。并说明理由。
某研究小组为探究负氧离子对空气质量有何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甲、乙两个相同的房间内,通过释放烟雾制造空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环境。
②在甲房间内释放定量的负氧离于,乙房可不做处理。
③每隔1小时对甲、乙房间内空气污染物中的PM2.5浓度进行检测,获得的数据经处理后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
(2)实验中设置乙房间的目的是________,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3)由图中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________
(4)研究人员发现森林能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且这种自然负氧离子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从治理空气污染或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这对你有什么启示?________。
①在甲、乙两个相同的房间内,通过释放烟雾制造空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环境。
②在甲房间内释放定量的负氧离于,乙房可不做处理。
③每隔1小时对甲、乙房间内空气污染物中的PM2.5浓度进行检测,获得的数据经处理后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
(2)实验中设置乙房间的目的是________,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3)由图中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________
(4)研究人员发现森林能释放大量的负氧离子,且这种自然负氧离子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从治理空气污染或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这对你有什么启示?________。
当一只乒乓球(没破)略有凹陷,将它放入一只杯子中,将热水倒入杯中,一会儿就恢复球形了。有同学想探究其恢复球形的原因。
提出问题:________?
建立假设:是球内气体的膨胀往外的压力恢复原状。
设计验证方案:一只乒乓球(没破)略有凹陷,一只乒乓球(已破)略有凹陷,同时放入杯中,然后加热水。
收集事实证据:将看到_____现象,说明确实是由于球内气体的膨胀导致的。
检验假设:假设成立
合作交流:一般气体、液体、固体受热都能膨胀,但是有一种神奇的现象,一定质量的水变成冰,体积变大。由此在“圣迪亚”实验室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它们先把薄薄铝片装到罐内,与钢罐的内表面紧贴,再往钢罐内装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冷冻后在解冻,发现铝膜就钢罐表面接牢了,使铝膜与钢罐接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________?
建立假设:是球内气体的膨胀往外的压力恢复原状。
设计验证方案:一只乒乓球(没破)略有凹陷,一只乒乓球(已破)略有凹陷,同时放入杯中,然后加热水。
收集事实证据:将看到_____现象,说明确实是由于球内气体的膨胀导致的。
检验假设:假设成立
合作交流:一般气体、液体、固体受热都能膨胀,但是有一种神奇的现象,一定质量的水变成冰,体积变大。由此在“圣迪亚”实验室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它们先把薄薄铝片装到罐内,与钢罐的内表面紧贴,再往钢罐内装满水,水中插入冷冻管,使水结冰,冷冻后在解冻,发现铝膜就钢罐表面接牢了,使铝膜与钢罐接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