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科学

题干

听长辈说制作生伴菜不能添加黄瓜,难道黄瓜能使蔬菜中的营养素流失吗?
(查阅资料)青椒等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且维生素C能使蓝色的淀粉碘溶液褪色。
(实验操作).
步骤一:淀粉碘溶液配制:取1克淀粉,加入l00毫升水,搅拌均匀,再加入l毫升碘酒溶液;
步骤二:分别榨取新鲜黄瓜汁与青椒汁。各取20毫升青椒汁分别倒入A、B两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黄瓜汁、蒸馏水各40毫升混匀,放置6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
步骤三:取等量蓝色淀粉碘溶液分别装入两个烧杯,分别倒入A、B两溶液,搅拌均匀,静置观察。
(现象记录)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淀粉碘溶液+青椒和黄瓜混合汁
   蓝色不消褪
   淀粉碘溶液+青椒汁和蒸馏水
   蓝色褪去
 
根据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情况会影响测定结果的是_____________。
A.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B.被测混合液的体积不同C.锥形瓶的大小不同
(2)在步骤二中每隔10分钟搅拌一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
(3)能证实黄瓜汁把维生素C分解了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 。
(4)请指出该实验存在的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None 更新时间:2019-06-09 05:4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笔墨书香”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铜与稀硫酸在常温或短时间加热的条件下均不反应。那么,铜与浓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1:在常温下不能反应,在加热条件下也不能反应;
猜想2:在常温下不能反应,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
(实验与现象)步骤1:将一小块铜片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浓硫酸,无明显现象;
步骤2:加热该试管,铜片上有气泡生成,并闻到刺激性气味;
步骤3:检验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步骤4:立即停止加热;
步骤5:将试管中的残液慢慢倒入少量水中,溶液呈蓝色。
(结论与解释)Ⅰ:上述两个猜想中,猜想2是正确的;
Ⅱ: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SO2,立即停止加热是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SO2
Ⅲ:小红同学认为: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后的产物只有SO2和CuSO4
(反思与评价)

(1)小明觉得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过程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设计了如图甲和乙所示的两个改进装置,你认为甲和乙两装置中,更合理的是   装置,理由是   
(2)小明认为小红关于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物的判断是不正确的,理由是    
(拓展与应用)根据以上探究和已掌握的知识,同学们设计了两个利用废铜屑、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铜的实验方案。
方案1:在加热条件下将废铜屑在空气中氧化成CuO,再将CuO与稀硫酸反应制取CuSO4
方案2:利用废铜屑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制取CuSO4
(3)方案1中共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请你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请你从安全、节约、环保等方面对同学们设计的两个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较好的是    (选填“方案1”或“方案2”),理由是   (请选择1方面具体讲述)。

同类题5

进入五中学习的小科同学特别爱钻研,喜欢动手做实验,最近班里忙着准备第61届校运动会开幕式入场的节目表演,由于要买裤子,量腰围,让小科产生了许多想法:
(一)从量腰围到测量圆柱体周长的探究与思考
在量腰围时小科知道皮尺必须与腰完全重合,而在用“扎孔法”测量圆柱体周长时可以有如下两种测量方式:

乙方式可行吗?小科在家中进行了探究:
(1)小科在用卷纸很方便地按甲、乙两种方式操作且乙方式按倾斜程度不同做了三次:

(2)将带孔的纸条展开拉直分别如下图:

根据以上(1)(2)的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圆柱体的周长等于两孔之间的距离,但由于牙签扎的孔过大,为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该:测量两孔的_________之间的距离。
②请你用刻度尺量一量,可知道“斜绕式”扎孔法测圆柱体周长是_____的(填“可行”或“不可行”)
③请你仔细观察纸条展开拉直后的四幅图,可发现“斜绕式”与“垂直式”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两孔的连线始终与圆柱体的轴线_________。
④小科为什么把“斜绕式按不同倾斜程度做多次?理由是_________ (从下列两项中选填)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b、避免结论偶然性使之更具普遍性
(二)从圆柱体周长测量方法的探究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多的测量研究
(1)小科通过思考,想出了“扎孔法测圆柱体的数学原理。同学们,相信你也能做到;_________
(2)小科还想测量新买卷纸的总长,他当然不会真把那么长的卷纸去完全测量一遍,他的研究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