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提出问题
- 提出猜想和假设
- + 制定探究方案
- 获取事实与证据
- 解释、检验与评价
- 表达与交流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五一”假期,小兵对“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硫酸的质量分数有关;b.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小兵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和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
(1)小兵用下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其中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 ,氢气应从_________ (填e或f或g)管通入.

收集证据:(2)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
得出结论:(3)结论是_____ ___ _ .
提出问题: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硫酸的质量分数有关;b.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小兵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和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 硫酸的质量分数(均20mL) | 锌的形状(均取1g) | 氢气的体积(mL)(均收集3分钟) |
① | 20% | 锌粒 | 31.7 |
② | 20% | 锌片 | 50.9 |
③ | 30% | 锌粒 | 61.7 |
④ | 30% | 锌片 | 79.9 |
(1)小兵用下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其中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 ,氢气应从_________ (填e或f或g)管通入.

收集证据:(2)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
得出结论:(3)结论是_____ ___ _ .
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从实验知:他在研究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是()


A.阳光 | B.空气 | C.温度 | D.水分 |
金属丝被拉断时所挂物体质量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某同学做实验时,提供了如表中所列的8个品种(每个品种有许多根),根据有关猜想请选择实验的金属丝。

(1) 猜想一:金属丝被拉断时,其所挂质量大小与金属丝横截面积有关。为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的金属丝序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实验测得A、D、F金属丝拉断时所挂物体质量的大小分别为1kg、2kg、3kg,请根据实验数据写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猜想一:金属丝被拉断时,其所挂质量大小与金属丝横截面积有关。为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的金属丝序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实验测得A、D、F金属丝拉断时所挂物体质量的大小分别为1kg、2kg、3kg,请根据实验数据写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驰同学查阅资料得知,鼠妇(潮虫)适于生活在20℃左右的阴暗环境中。为了进一步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但有多处不够严谨。小龙同学提出下列修改意见,你认为必须采纳的是( )
位置 | 鼠妇 | 光照 | 温度 | 土壤湿度 |
纸盒左半侧 | 10只 | 阴暗 | 20℃ | 适宜 |
纸盒右半侧 | 10只 | 明亮 | 30℃ | 适宜 |
A.挑选爬行较快的鼠妇作为实验对象 |
B.纸盒左右两侧都应保持阴暗 |
C.纸盒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
D.减小纸盒左侧土壤的湿度 |
某研究小组利用蝌蚪进行甲状腺激素实验,如表是该小组的实验结果记录:甲组后来又在水中加入甲状腺激素,结果蝌蚪又继续发育。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 | 甲 | 乙 | 丙 |
处理方法 | 破坏蝌蚪的甲状腺 | 不做任何处理 | 水中加入甲状腺激素 |
实验结果 | 停止发育 | 正常发育成青蛙 | 提前发育成苍蝇般大小的青蛙 |
A.乙丙两组实验的变量是有无甲状腺 |
B.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 |
C.甲状腺激素能影响蝌蚪的发育 |
D.乙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
易阳同学从网上获知,“蚁巢土”(蚂蚁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来探究“蚁巢土”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
一、实验步骤:
(1)土壤采集: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范围的土壤;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和第二组花盆。
(3)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二、实验结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
该土样选择在蚂蚁窝附近、且土质和含水量等均相同的目的是 。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是:蚁巢土 。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
一、实验步骤:
(1)土壤采集:①“蚁巢土”:以蚂蚁窝为中心,挖取直径为10cm、深10cm范围的土壤;②蚂蚁窝附近的土壤:在蚂蚁窝附近找到土质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2)土壤分装:将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将处理好的①、②号土壤分别装入第一和第二组花盆。
(3)种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种1株生长状况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将花盆置于温度适宜且有光照的地方进行培养,定期用蒸馏水喷洒。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连续18天。
二、实验结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长曲线对照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蚂蚁窝附近取土是为了设置 ;
该土样选择在蚂蚁窝附近、且土质和含水量等均相同的目的是 。
(2)上述实验的实验结论是:蚁巢土 。
(3)为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做? 。
“晶体的熔点与晶体是否纯净有没有关系?”为了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某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将水和少量酒精混合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每隔2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混合物的温度,并观察其状态,实验记录如下:
(1) 以测温时间为横坐标,混合物的温度为纵坐标,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
(2) 该实验表明晶体的熔点与晶体是否纯净______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关系。
(3) 根据该实验的结论,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利用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能将水和酒精分离
B、在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会下降
C、该实验所用混合液的凝固点为-6℃
D、只要在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就降为-6℃
时间(分钟)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18 | 20 | 22 |
温度(℃) | 4 | 2 | 0 | -2 | -4 | -6 | -6 | -6 | -6 | -6 | -6 | -8 |
状态 | 液 | 液 | 液 | 液 | 液 | 液 | 液固 | 液固 | 液固 | 液固 | 固 | 固 |
(1) 以测温时间为横坐标,混合物的温度为纵坐标,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
(2) 该实验表明晶体的熔点与晶体是否纯净________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关系。
(3) 根据该实验的结论,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利用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能将水和酒精分离
B、在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会下降
C、该实验所用混合液的凝固点为-6℃
D、只要在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就降为-6℃
将培养在琼脂培养基上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入四个暗箱中一段时间(如图所示),其中第②号和第④号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

(1)选择 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以了解蚕豆茎的生长与光的关系。
(2)选择 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以了解茎和根的生长与重力的关系。
(3)若将④箱子放在匀速旋转器上,茎尖生长的情况是 。

(1)选择 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以了解蚕豆茎的生长与光的关系。
(2)选择 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以了解茎和根的生长与重力的关系。
(3)若将④箱子放在匀速旋转器上,茎尖生长的情况是 。
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杏仁对昆虫的毒害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取三个相同的透明容器标为A、B、C,在A中加入少量的水和一定量的碎杏仁;在B中加入与A等量的碎杏仁;在C中加入与A等量的水。拧紧瓶盖,静置2小时。然后打开瓶盖,在各容器铁丝网上分别放蚱蜢10只,再拧紧瓶盖(如上图),观察并记录蚱蜢状态如下表。

(1)本实验对蚱蜢的选择有什么要求?____________
(2)设置对照物C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试推测A组蚱蜢死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取三个相同的透明容器标为A、B、C,在A中加入少量的水和一定量的碎杏仁;在B中加入与A等量的碎杏仁;在C中加入与A等量的水。拧紧瓶盖,静置2小时。然后打开瓶盖,在各容器铁丝网上分别放蚱蜢10只,再拧紧瓶盖(如上图),观察并记录蚱蜢状态如下表。

(1)本实验对蚱蜢的选择有什么要求?____________
(2)设置对照物C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试推测A组蚱蜢死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