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提出问题
- 提出猜想和假设
- + 制定探究方案
- 获取事实与证据
- 解释、检验与评价
- 表达与交流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小明发现电脑是利用风扇来降温的,他想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可能与风扇的扇叶宽度、扇叶长度、扇叶倾斜角度都有关系。为此他制作了几个不同的小风扇,并用一个转速为300转/分的电动机分别带动这几个风扇转动,去吹动同一位置的同一纸片(下图所示)。下表为实验记录的数据: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的。
(2)他在分析空气流动强度与扇叶长度的关系时,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的两次实验数据。
(3)根据序号为1、2的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________有关。

序号 | 扇叶宽度/cm | 扇叶长度/cm | 扇叶倾斜 角度θ | 纸片被吹起 的角度α |
1 | 3 | 7 | 30° | 30° |
2 | 2 | 7 | 30° | 20° |
3 | 3 | 4 | 30° | 20° |
4 | 3 | 7 | 45° | 40° |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知道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的。
(2)他在分析空气流动强度与扇叶长度的关系时,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的两次实验数据。
(3)根据序号为1、2的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风扇产生的空气流动强度与________有关。
在打羽毛球时,同学们发现羽毛的断落会影响羽毛球的飞行距离、飞行速度及飞行稳定性等。他们讨论后决定从研究羽毛球自由下落这一简单的运动方式入手,探究羽毛断落情况对羽毛球下落速度的影响。
(1)他们从球场收集到六只羽毛球,如下表:
你认为应该选择编号为___________的三只羽毛球进行对比实验。
(2)甲乙两同学正确选择三只羽毛球后,分别设计以下方案:
甲同学:让三只羽毛球同时从三楼静止释放,比较落地的先后顺序,重复三次。
乙同学:让三只羽毛球分别从三楼静止释放,测量三只羽毛球落地时的速度。
请你对甲、乙两同学的设计方案作出评价;其中操作上简易可行的是___同学的方案。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可靠,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过程提出一条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3)用相同的力、相同的方式拍打羽毛球,不同品牌的新羽毛球飞行的情况并不相同,你认为引起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不同品牌的羽毛球的__________不同:
(1)他们从球场收集到六只羽毛球,如下表:
羽毛球 | A | B | C | D | E | F |
品牌 | 燕子 | 燕子 | 燕子 | 江山燕 | 江山燕 | 江山燕 |
羽毛断落根数 | 0 | 2 | 8 | 0 | 4 | 8 |
你认为应该选择编号为___________的三只羽毛球进行对比实验。
(2)甲乙两同学正确选择三只羽毛球后,分别设计以下方案:
甲同学:让三只羽毛球同时从三楼静止释放,比较落地的先后顺序,重复三次。
乙同学:让三只羽毛球分别从三楼静止释放,测量三只羽毛球落地时的速度。
请你对甲、乙两同学的设计方案作出评价;其中操作上简易可行的是___同学的方案。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可靠,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过程提出一条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3)用相同的力、相同的方式拍打羽毛球,不同品牌的新羽毛球飞行的情况并不相同,你认为引起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不同品牌的羽毛球的__________不同:
一天饭后,孙青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提出的问题:抹布的吸水能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需的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 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够的水。
(4)主要步骤:先向三个烧杯中倒入____,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_________,将现象记入表格。
(5)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6)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浸渍,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看,应采用_________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1)提出的问题:抹布的吸水能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需的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 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够的水。
(4)主要步骤:先向三个烧杯中倒入____,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_________,将现象记入表格。
布料种类 | 涤纶 | 麻 | 棉 |
杯中所剩水量 | 最多 | 较少 | 最少 |
布块所含水量 | 最少 | 较多 | 最多 |
(5)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6)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浸渍,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看,应采用_________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某校在一次学生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关系”的活动中,向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器材及生活废弃物(均已消毒),小强所在实验小组领取了如下物品:
(1)你认为这三组材料可能是:______为一组、_______为一组、_________为一组(填符号)。 (2)假如小强的实验设计及操作都没有问题。请你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推断小强通过本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强在实验中有个意外发现:将在太阳下暴晒后的对比装置到室内后,发现表面颜色深的物体降温快……对此你有哪些猜想?(至少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__ |
某科学兴趣小组根据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采用橡皮筋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探究星系运动的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用红墨水在浅色橡皮筋上依次点上等距离的三点A,B,C,如图甲所示,使L1=L2=1厘米;
步骤二:拉住橡皮筋的两头向两边拉长,如图乙所示,使L′1=L′2=2厘米;
步骤三:继续拉长橡皮筋使L″1=L″2=3厘米……

(1)如果以A点为参照物,图丙中s表示运动距离,t表示运动时间,那么射线____表示vC(C点的运动速度)。
(2)如果以A点表示我们居住的地球,B点和C点分别表示与地球相距较近和较远的星系,那么可以得出什么定性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星系离我们的距离与它的退行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结果支持的宇宙起源理论是_______________。
步骤一:用红墨水在浅色橡皮筋上依次点上等距离的三点A,B,C,如图甲所示,使L1=L2=1厘米;
步骤二:拉住橡皮筋的两头向两边拉长,如图乙所示,使L′1=L′2=2厘米;
步骤三:继续拉长橡皮筋使L″1=L″2=3厘米……

(1)如果以A点为参照物,图丙中s表示运动距离,t表示运动时间,那么射线____表示vC(C点的运动速度)。
(2)如果以A点表示我们居住的地球,B点和C点分别表示与地球相距较近和较远的星系,那么可以得出什么定性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星系离我们的距离与它的退行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结果支持的宇宙起源理论是_______________。
小丽午餐时买了一份清炒菠菜和一份豆腐肉片汤,但同学告诉她菠菜不能与豆腐同食。
[发现问题]菠菜为什么不能与豆腐同食?
[查阅资料]a.制作豆腐需要加入石膏(主要成分:CaSO4);b.菠菜中含有草酸、草酸盐等成分;c.草酸钙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醋酸的白色固体,是诱发人体结石的物质之一。
[提出猜想]菠菜与豆腐同食可能会产生人体不能吸收的沉淀物。
[设计实验]
[发现新问题]被溶解的沉淀是什么?于是她又设计如下实验进一步探究:
[反思与应用]
家庭中常常将菠菜放在开水中烫过后再烹饪,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发现问题]菠菜为什么不能与豆腐同食?
[查阅资料]a.制作豆腐需要加入石膏(主要成分:CaSO4);b.菠菜中含有草酸、草酸盐等成分;c.草酸钙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醋酸的白色固体,是诱发人体结石的物质之一。
[提出猜想]菠菜与豆腐同食可能会产生人体不能吸收的沉淀物。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菠菜在少量开水中煮沸2~3min,取l~2mL滤液于试管中,并滴加少量 | 产生白色沉淀 | 有草酸钙生成 |
②在步骤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过量醋酸 | 沉淀部分溶解,且产生气泡 | 被溶解的沉淀一定不是草酸钙 |
[发现新问题]被溶解的沉淀是什么?于是她又设计如下实验进一步探究: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③将步骤②产生的气体通入 | 步骤②被溶解的沉淀是碳酸钙 |
[反思与应用]
家庭中常常将菠菜放在开水中烫过后再烹饪,其目的是
小强同学非常善于科学观察和科学探究,下面是他进行的三个科学观察和探究,分别如下。
(1)对学校的一窝蚂蚁作了三天的观察,记录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五分钟,其结果如表。
①.科学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过程,第一步一般是
②.根据表中记录,请你作出一个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白天沙漠中的蝎子为什么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某同学模拟沙漠的环境做了一个实验,并测得了以下一组数据。

①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探究沙子的温度高低与深度有关可选择_______________进行比较。
A、A与E B、A与F C、A与 C D、A与G
(3)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相同的大豆种子,并且设计如下的实验
请你指出这个实验设计中应当改进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学校的一窝蚂蚁作了三天的观察,记录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五分钟,其结果如表。
①.科学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过程,第一步一般是
A.提出假说 | B.提出问题 | C.设计实验 | D.仔细观察 |
时间 | 蚂蚁数目 |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
7:00 | 8 | 1 | 9 |
9:00 | 27 | 4 | 26 |
11:00 | 98 | 17 | 110 |
13:00 | 101 | 21 | 118 |
15:00 | 104 | 27 | 107 |
17:00 | 66 | 15 | 60 |
19:00 | 4 | 2 | 7 |
(2)为探究白天沙漠中的蝎子为什么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某同学模拟沙漠的环境做了一个实验,并测得了以下一组数据。

| 干细沙的温度 | 湿泥土的温度 |
表 面 | A 26℃ | E 24℃ |
2厘米深处 | B 24℃ | F 23℃ |
4厘米深处 | C 22℃ | G 21℃ |
①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探究沙子的温度高低与深度有关可选择_______________进行比较。
A、A与E B、A与F C、A与 C D、A与G
(3)为了研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相同的大豆种子,并且设计如下的实验
花盆 | 光线情况 | 温度 | 水 |
甲 | 向阳处 | 20℃ | 充足 |
乙 | 阴暗处 | 20℃ | 不充足 |
请你指出这个实验设计中应当改进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研究方法中的对比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寻找几个事物共同点或不同点的方法 |
B.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
C.根据记录结果进行计算的方法 |
D.把复杂的问题简化的方法 |
在实验室里,三组同学测得水的沸点分别为97℃、93℃、102℃;有同学猜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组用的温度计有偏差.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验证这猜想: ________________。
亮亮买了一种叫“吹泡泡”的玩具,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梅梅同学对亮亮的问题进行了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根据猜想,设计并科学地进行了实验,记录了如下实验结果:
分析以上实验结果,梅梅同学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实验中该同学选用的5根管子长度有什么要求?______________。
(4)除了以上因素能影响泡泡的产生外,你还能提出什么猜想?(写出一种)__________。
(5)梅梅同学完成本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有:_______________。
(1)梅梅同学对亮亮的问题进行了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根据猜想,设计并科学地进行了实验,记录了如下实验结果:
液体 | 肥皂液 | ||||
管子直径(mm) | 3 | 5 | 10 | 20 | 50 |
泡泡产生的情况 | 容易 | 较易 | 较难 | 难 | 不产生 |
分析以上实验结果,梅梅同学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实验中该同学选用的5根管子长度有什么要求?______________。
(4)除了以上因素能影响泡泡的产生外,你还能提出什么猜想?(写出一种)__________。
(5)梅梅同学完成本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有: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