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比较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小明同学根据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四只同样的试管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高锰酸钾溶液2毫升,然后用滴管分别向其中滴加几种蔬菜汁液使其褪色,结果如下:
蔬菜汁种类
黄瓜汁
青椒汁
芹菜汁
白菜汁
蔬菜汁滴加量
14滴
8滴
15滴
11滴
 
据上表可知维生素C含量最多的蔬菜是(    )
A.黄瓜B.青椒C.芹菜D.白菜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某小组同学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甲乙两锥形瓶中各加入100ml温水,甲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瓶内只加入与甲瓶等量的蔗糖。然后将相同的气球分别套在瓶口,放在35℃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
方案二:甲乙两锥形瓶中各加入100ml温水,甲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瓶内只加入与甲瓶等量的干酵母。然后将相同的气球分别套在瓶口,放在35℃的环境中, 一段时间后观察。
请分析以上两种方案:
(1)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合理?____。理由是____。
(2)预期合理方案的实验现象:____。
当前题号:2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这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小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 +H2↑。
(提出猜想)猜想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钠块大小
硫酸铜溶液
实验中产生沉淀的现象

绿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绿色沉淀

绿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豌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豌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1)(实验结论)a.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________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b.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2)(实验反思)
a.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________。
b.由上述实验过程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________。
c.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请从两个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物质
实验次数
体积(厘米3)
质量(克)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1
10
18
1.8
2
20
36
1.8
3
30
54
1.8

4
10
8
0.8
5
20
16
0.8
6
30
24
0.8
 
(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2与3或4、5与6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__。
(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_____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
(3)分析上表中甲和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下表所列数据于“研究有关细菌群体数量在25 h内的增长”实验。
时间/h
细菌数量
O
750
5
9000
10
44000
15
35000
20
11000
25
6000
 
(1)下列所示的曲线中,最能反映上表结果的是()

(2)细菌最大增长幅度的时间段是(  )
A.在O~5 h之间
B.在5~10 h之间
C.在10~15 h之间
D.在15~20 h之间
(3)试分析一下,后面时间段内,细菌的数量为何减少?
当前题号:5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在“探究舌对甜、酸、苦、咸的敏感区域”的实验中,清水的用途是()
A.漱口,去除牙齿中残余的食物渣
B.漱口,防止味道残留、混合而“串味”,影响实验效果
C.因为口干舌燥要润喉
D.一点用处也没有
 
当前题号:6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某班学生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如下实验装置甲、乙、丙,请据图作答:

(1)第一组探究氧气是在光照条件下由绿色植物产生的,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2)第二组同学利用甲装置进一步探究,利用不同功率的灯泡作为光源(不考虑温度因素),实验结果如下表:
灯泡功率(W)
5
10
15
2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7
15
34
48
 
此实验中的变量是: 。该组小梅同学提出:为了保证实验科学性,该实验中除了多次重复实验,还要注意灯泡于装置的    保持不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很多,请再提出一个合理的探究性问题:
当前题号:7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能够证明“在有光的条件下氧气是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实验装置和证明“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实验装置是()
A.甲与丙甲与乙B.甲与丙乙与丙
C.甲与乙甲与丁D.甲与乙乙与丙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小明用如图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人的空气中的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2)小明想进一步了解人体呼出和吸入的气体中的CO2含量变化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在人体内的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 交换。
当前题号:9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小亮打开橱柜发现许多蟑螂。小亮想:蟑螂喜欢什么食物?于是他找来蟑螂可能喜欢吃的食物如:米饭、巧克力、咖啡、话梅,并设计了一套透明实验装置。他将许多蟑螂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放进几个透明装置内(如图),然后观察对比得出结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透明实验装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组实验先用的蟑螂有何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应观察什么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None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