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梭伦改革(选修)
- 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 商鞅变法
- 日本仿效唐制的改革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王安石变法
- 忽必烈改制
- 张居正改革
- 欧洲的宗教改革
-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 彼得一世改革
-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日本明治维新
- 戊戌变法
-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 其他改革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在维新变法酝酿之初,慈禧太后明白无误地告诉光绪皇帝:“变法乃夙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第戒帝勿操之过蹙而已”。材料主要说明了
A.慈禧太后反对进行政治变革 | B.慈禧太后主张学习西方器物 |
C.慈禧太后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 D.变法遭遇慈禧太后蓄意阻挠 |
有学者说:“对于实际推行并公开领导这一革新运动的光绪帝,说他是一个维新皇帝理所当然。”能够说明该观点的是,“这一革新运动”
A.确立议会制度 | B.废除科举考试 |
C.推行君主立宪 | D.推动思想启蒙 |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定,时适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一万数千计。……,以上书……,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日变法。”关于材料所述事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产物 | B.是甲午战败刺激的产物 |
C.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 D.引发了士人深刻的反思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戊戌变法的结果,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材料 关于戊戌变法的结果,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观点二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从材料中提取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观点形成的依据。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瞻识共主”。谭嗣同在《仁学》中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依据这些材料,下列叙述何者最为适宜?
A.两位维新者,都抱有新思想,都反对旧观念 | B.严复思想保守,谭嗣同思想激进 |
C.认同维新者,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主张民主 | D.严复思想激进,谭嗣同思想保守 |
1898 年 8 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 )
A.导致汉族地主阶级开始兴起 |
B.强化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 |
C.反映了低层群众对清廷不满 |
D.是政治改良失败的重要原因 |
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2)材料二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立条约的目的。
(4)如何理解材料“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三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四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据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改革的结果是什么?(2)材料二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立条约的目的。
(4)如何理解材料“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三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其相同的政治原因是
A.政局稳定和国家统一 | B.资产阶级政府对外扩张 |
C.封建势力被推翻 |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没有自己原创的文化,……日本从中国输入文字、儒家与华化的佛教,也学习了中国的律令制度。虽然日本是学习的好学生,但对于学来的文明并没有血肉相连的归属感。过去学唐风,今天学西方文明,反正都是外来事物,犹如脱换衣服,没有剔骨换心的痛苦。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材料四认为日本“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你是否赞同,依据史实说明理由。
材料一 日本没有自己原创的文化,……日本从中国输入文字、儒家与华化的佛教,也学习了中国的律令制度。虽然日本是学习的好学生,但对于学来的文明并没有血肉相连的归属感。过去学唐风,今天学西方文明,反正都是外来事物,犹如脱换衣服,没有剔骨换心的痛苦。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三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 (日本)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其实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而已嚣然自足矣。——王韬(1828~1897)《弢园文录外编》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材料四认为日本“所学西法,亦徒袭皮毛,未得其精”。你是否赞同,依据史实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