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以上《汉书·识货志》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 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戌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裡同褒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各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
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緣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商鞅是如何消灭这一“陋俗”的?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使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实质。
当前题号:2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D.反映了新兴地主的愿望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有利于加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是
A.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B.建立县制
C.奖励军功D.奖励耕织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列商鞅变法措施促进了政治制度转变的是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商鞅变法中的富国强兵思想及其实践对秦国乃至后世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

——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的富国强兵思想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后来,秦朝的短命与商鞅变法又有什么关系?
当前题号:6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口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篇》

(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
(3)根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桓宽对商鞅变法的态度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当前题号:7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统治特点有
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政治思想以法家为主  ③实行文化高压政策  ④推行严刑峻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已经成为宋代文官的主体。读书应试、追求科举功名已经成为唐宋以来大多数古代读书人自发的行动。经历唐末五代的长期战乱,赵宋朝廷更无力、亦无心发展官学。官学不仅无法从数量上满足求学者的需要,而且宋代官学实际上并未很好地履行其教育职能。北宋的最高统治者认识到了书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朝廷面临的士无求学之所的尴尬局面,于是通过赐书、赐额等方式,将其纳入到官方的监管之下。可以说从宋代开始,书院自身已经进行了调整,即从单纯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办学模式向追求学术研究与传播和为科举服务并行的办学模式转变。

﹣﹣摘编自李兵、李文艺《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科举化原因的思考》

材料二 宋朝是书院发展的兴盛时期,数量多、规模大、组织严密和制度完善是空前的。南宋许多著名理学家都热心于书院教育,如朱熹先后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书院为有志于学术的士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书院与家庭教育、蒙养教育等民间教育组织形式,是构成宋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时美芳《略谈宋的孜育改革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当前题号:9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与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B.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C.以法律形式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D.实际上废除了井田制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