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梭伦改革(选修)
- 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 商鞅变法
- 日本仿效唐制的改革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王安石变法
- 忽必烈改制
- 张居正改革
- 欧洲的宗教改革
-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 彼得一世改革
-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日本明治维新
- + 戊戌变法
-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 其他改革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西汉)桓宽《盐铁轮》
(1)阅读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材料二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梁启超写作这部书的目的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材料三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的100天时间里,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幕后策划者颁发了40多道改制诏令,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除了湖南,这些诏令几乎均未得到执行。官员们都在观望1889年归政的皇太后对这一激进的改革制度会做何反应。保守派官员当然都纷纷反对,叫嚣不已……军队改革则威胁到满洲的旗兵和绿营……打击腐败则几乎影响到了全体官员。总之,皇帝的计划一展开,他就发现整个统治基础都与他为敌……慈禧最终在满人军事首领荣禄的帮助下,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借鉴作用。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材料一 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8年成立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如文廷式、翁同穌、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并与洋务派的大论战,从批判中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1898年1月,慈禧太后下懿旨命***衙门接见康有为,详细询问“补救之法,变法条理”。此外,光绪还把自己喜欢看的一些新书拿给慈禧太后一一浏览,如介绍西方政治及日本变法的书《英法政概》《采风记》《日本国志》等,慈禧“亦称甚剀切”……
——吴仁明等《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
材料二 慈禧是破坏戍戌变法的罪魁祸首,正是她发动戊戌政变,才使戊戍变法以六君子流血而宣告流产的……为什么在政变后把她本人曾经认可的新政几乎全部废除呢?她又力求把变法限制在不影响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的范围内。否则,她宁可站在以光绪为代表的维新变法的对立面,也绝不容忍光绪借此培植新势力与自己抗衡……“百日维新”期间所颁布的各项行政诏令,如果认真实行起来,势必直接或间接触犯包括当权者在内的大批人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拼死反抗听信刚毅之言,以为“今欲倾我大清天下者为康有为,而新法皆有为所臆造。今用新法,是用有为,以叛徒执政,实从古所无。”
——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戍变法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的态度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慈禧太后对维新变法运动不同态度的原因。
A.戊戌变法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五四运动时期 | D.清末新政时期 |

据上表可知,戊戌变法
①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④引起中外势力的一致反对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慈禧太后反对进行政治变革 | B.慈禧太后主张学习西方器物 |
C.慈禧太后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 D.变法遭遇慈禧太后蓄意阻挠 |
A.确立议会制度 | B.废除科举考试 |
C.推行君主立宪 | D.推动思想启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