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梭伦改革(选修)
- 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 商鞅变法
- 日本仿效唐制的改革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王安石变法
- 忽必烈改制
- 张居正改革
- 欧洲的宗教改革
-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 彼得一世改革
-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日本明治维新
- 戊戌变法
-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 其他改革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废除封建制度,必然带来人民身份的变更……这样就确立了以华族、士族、平民三种身份代替过去复杂的身份制度。”文中“人民身份的变更”最早发生于:
A.17世纪80年代 | B.18世纪70年代 |
C.19世纪80年代 | D.20世纪50年代 |
一个稳定的中央地方关系,不仅决定了国家政治是否稳定,更决定了国家的兴衰。下列措施,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是
A.梭伦改革——“解负令” | B.俄国农奴制度改革——“解放法令” |
C.明治维新——“废藩置县” | D.戊戌变法——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对列宁的这段话可以理解为
A.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
B.改革后俄国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制 |
C.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发展进程 |
D.改革对俄国政治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
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他认为1861年改革主要是由于
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 B.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
C.调动农奴生产积极性 | D.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
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地位变化的原因是
A.人人都无偿获得一块份地 | B.俄国走向近代后实现了人人平等 |
C.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 D.“一二九法令”改变了社会结构 |
1861年4月,俄国喀山省和奔萨省的农民先后发生暴动,沙皇政府派军队镇压,不仅造成了残酷的流血事件,也引起了舆论哗然。造成农民暴动的原因可能是
A.渴望废除农奴制,获得人身自由 |
B.想要摆脱地主的剥削,摆脱村社的束缚 |
C.克里木战争失败,因而对沙皇政府不满 |
D.反对沙皇专制,要求实现民主自由 |
从以下《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能得出的信息是

①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②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③俄国逐步完成了现代化 ④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①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②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
③俄国逐步完成了现代化 ④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募役法和保甲法 |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
C.将兵法和均输法 |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