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历史

题干

1898 年 8 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  )
A.导致汉族地主阶级开始兴起
B.强化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
C.反映了低层群众对清廷不满
D.是政治改良失败的重要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20-03-21 07:4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崇利而简义,高力而尚功,非不广壤进地也,然犹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西汉)桓宽《盐铁轮》

(1)阅读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材料二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结合时代背景,说明梁启超写作这部书的目的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材料三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的100天时间里,光绪帝和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幕后策划者颁发了40多道改制诏令,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方面。除了湖南,这些诏令几乎均未得到执行。官员们都在观望1889年归政的皇太后对这一激进的改革制度会做何反应。保守派官员当然都纷纷反对,叫嚣不已……军队改革则威胁到满洲的旗兵和绿营……打击腐败则几乎影响到了全体官员。总之,皇帝的计划一展开,他就发现整个统治基础都与他为敌……慈禧最终在满人军事首领荣禄的帮助下,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借鉴作用。

同类题3

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四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据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改革的结果是什么?
(2)材料二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立条约的目的。
(4)如何理解材料“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