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历史

题干

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三国资本主义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其相同的政治原因是
A.政局稳定和国家统一B.资产阶级政府对外扩张
C.封建势力被推翻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20-03-25 12:4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手拿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四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据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概括材料一中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改革的结果是什么?
(2)材料二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立条约的目的。
(4)如何理解材料“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外国历史大事集》

材料二  1871年10月16日,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问题:
(1)材料一反映日本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派团出使欧美的目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如材料三所说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措施?
(4)综上所述,我们从中获得的重要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