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鞅变法,历史上争议颇多。朱熹从儒家传统出发,评价商鞅的改革说:“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以下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为儒家传统所能接受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D.“燔诗书而明法令”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提出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奴隶等。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贫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成另一个阶层的人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
B.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故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皆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四则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而叙述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所体现的核心主张。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最大?说明其原因。
(4)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为什么?
当前题号:9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孔子:“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舍生而取义”,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A.行为规范
B.施政之术
C.人伦秩序
D.价值准绳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