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宋明理学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 | B.“克己复礼”的主张 |
C.爱惜民力的主张 | 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 |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
B.人的生命 |
C.人与社会的和谐 |
D.社会现实 |
“孔子所创的原始儒学,礼乐占主要部分”。战国时代,“用别一种观点即庶民的观点,发挥仁义学说,成为儒家的反对学派”。该反对学派指的是( )
A.法家 | B.道家 |
C.墨家 | D.阴阳家 |
“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鱼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后世的哪一思想最能说明这一现象
A.儒家“仁爱”思想 |
B.墨家“尚贤”思想 |
C.道家“无为”思想 |
D.法家“法治”思想 |
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构建平等社会 |
B.强化中央集权 |
C.规范社会秩序 |
D.缓和诸侯纷争 |
战国时《管子》中有:“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荀子》中说:“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体现了当时
A.兼并战争下思想间激烈交锋 | B.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
C.各诸侯国普遍采用法家思想 | D.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的融合 |
孔子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揭示了“躬稼”是“有天下”的前提;孟子的“有恒产者有恒心”, 阐发了土地所有权与民心向背、国家治乱的关系。这表明
A.土地五谷就是家国天下 | B.儒家推崇重农抑商思想 |
C.农耕经济影响儒家思想 | D.民本思想成为主流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