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历史
题干
孔子:“君子义以为质”,孟子:“舍生而取义”,董仲舒:“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由此可知,“义”的提出,目的在于确立
A.行为规范
B.施政之术
C.人伦秩序
D.价值准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20-03-30 05:5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语》颜回第十二记载: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据此可知( )
A.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受到广泛认同
B.孔子主张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
C.齐景公对孔子的主张表示怀疑
D.齐景公对孔子的主张表示赞同
同类题2
战国时《管子》中有:“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荀子》中说:“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体现了当时
A.兼并战争下思想间激烈交锋
B.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C.各诸侯国普遍采用法家思想
D.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的融合
同类题3
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同类题4
“儒家文化”在英文中写为“the Confucian culture”,其中“Confucian”是指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相关知识点
文化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