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两次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运动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反割台斗争)
- 清末新政
- 国共政权的对峙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
-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
C.在思想上为***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1936年外国列强对华投资(百万美元;括号内为百分比)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从结构上看,经历了由第二产业规模增加,比重上升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过程。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更多流向了高新技术,2017年达到了总额的27.4%。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和近代列强对华投资相比,有什么本质区别?新时期我国外资利用有何意义?
材料一 1902—1936年外国列强对华投资(百万美元;括号内为百分比)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从结构上看,经历了由第二产业规模增加,比重上升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过程。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更多流向了高新技术,2017年达到了总额的27.4%。
——资料:国际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外国列强对华投资类型和投资国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对华投资类型或投资国家产生这些特点的历史原因。(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和近代列强对华投资相比,有什么本质区别?新时期我国外资利用有何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缴纳。
材料二 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候,日本230玩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中国军人阵亡130万人,物资损失价值500多亿美元。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材料三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个条约。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丧失了哪些权力。结合所学分析,从政治文明角度简述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3)指出材料三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事件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能够影响一国国际地位变化的根本性因素。
材料一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缴纳。
材料二 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候,日本230玩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中国军人阵亡130万人,物资损失价值500多亿美元。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材料三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个条约。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丧失了哪些权力。结合所学分析,从政治文明角度简述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3)指出材料三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事件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能够影响一国国际地位变化的根本性因素。
近来中日两国关系持续紧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对日本的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周恩来外交文选》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对日本的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关于辛亥革命与***诞生的关系,***指出:“研究***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A.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B.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
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写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同志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件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B.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C.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
D.宣告了***的诞生 |
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
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
1926年,***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此时
A.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 |
B.建议革命的重心应转移至农村 |
C.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 |
D.已孕育“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
1923年,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理论形成,他将资产阶级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主张首先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里变得强大,再由无产阶级掀起一场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向社会主义转变。这种理论
A.认为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 B.完全符合中国半殖半封建的国情 |
C.否定了中共对国民革命的领导权 | 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解 |
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
A.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 B.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
C.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 | 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