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百分之五,比以往的自主关税略高,他们认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A.《南京条约》危害性有限B.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自给自足的经济发挥优势D.清政府积极维护关税主权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1844年清政府和法国签订的《黄埔条约》规定:“凡有佛兰西人与中国人争闹事件,或遇有争斗中……系佛兰西人,由领事官设法拘弩,迅速讯明,照佛兰西例治罪,其应如何治罪之处,将来佛兰西议定立矣”“佛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该特权
A.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B.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使中国沦为殖民地D.破环中国的司法主权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晚清时期,“总署(总理衙门)外交”和“地方洋务体制”长期并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谕准各省将军督抚“一律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衔”,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处置外交的权力。这表明
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中央集权受到了挑战
C.符合外交近代化趋势D.总理衙门的地位下降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缴纳。
材料二  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候,日本230玩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中国军人阵亡130万人,物资损失价值500多亿美元。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材料三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个条约。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丧失了哪些权力。结合所学分析,从政治文明角度简述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3)指出材料三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事件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能够影响一国国际地位变化的根本性因素。
当前题号:4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下列关于香港的材料 
年份
主要事件
1841年1月
英国武装占领香港岛
1841年5月
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未果
1842年8月
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
1860年3月
英国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1860年10月
英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九龙丰岛南端的九龙司
189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
1919年1月
顾维钧等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指出英国在香港“无继续存在之充分理由”
1921年11月
华盛顿会议上,中双方就新界问题进行了一次交锋,但英国则以“防御需要”为由,坚不退还
1942年11月
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份《中英新约修订草案》,明确要求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国民政府作出了让步,“中国政府保留日后重新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
1945年8月
在美英的压力下,国民政府重申:“中国不会派军队去香港接受日本投降,以免引起盟军误解。”英国重占香港
 

——摘编自人民网《香港问题的由来》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关于香港问题形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当前题号:5 | 题型:论述题 | 难度:0.99
有学者认为:开放厦门等更多的通商口岸、废除行商制度、改革关税税制和税率、在中国沿海占领岛屿、在华实施治外法权、废止对外人一系列管理措施等,不仅是英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权益,更是1830年以来在华西方人反复论证、一再要求的目标。该观点意在说明
A.中国的顽强抵抗延缓了列强侵略步伐B.鸦片战争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根本动力D.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其历史必然性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在一次不平等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内有官员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了。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据此可知,这些官员
A.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C.试图遏制英国侵略势力D.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

材料二 (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很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编自《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此案件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代表团坚请拒签”的原因有哪些?
当前题号:8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新海关制定的出口关税高于5%,而进口关税则低于5%。比如茶叶出口关税每担2.5两,但国际市场的茶叶价格每担从未超过50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中国关税完全被列强控制B.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增强
C.中国海关逐步走向制度化D.进口关税诠释了侵略者的意图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做下图展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对图中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当前题号:10 | 题型:论述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