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皇帝和大臣日益走向对立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当前题号:1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宋代官员的选任,有科举取士、恩荫补官、学校考选、吏员出职、杂色补官以及摄官转正等途径。当时的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荫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被认为“无出身”,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这表明,宋代选官
A.坚持文治方针又注重社会实际
B.兼顾世家大族与庶族地主利益
C.坚持多元选任不看重家世出身
D.强调候选者的品德及工作实绩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当前题号:4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延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A.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B.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D.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A.分封制
B.封建社会
C.宗法制
D.禅让制
当前题号:7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制度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
A.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
B.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
C.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
D.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一套行为规范以协调社会成员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春秋时期礼乐逐步崩坏,但经过孔子的再加工和推崇,礼乐制中的许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这表明
A.宗法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B.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
C.礼乐制度得到完好传承
D.春秋礼制导致社会大乱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