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舟泊桐江
赵 湘①
严子陵②边水自流,夕阳无语倚松舟。
乍逄风月羞为客,及到溪山识尽秋。
移树断蝉初过雨,立沙孤雁偶随鸥。
乡心旅思何人会,芦草萧萧一笛幽。
(注)①赵湘,祖籍南阳(今河南省西南部),居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宋太宗淳化三年进士,官庐江(今属安徽省合肥市)尉。②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居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畔。【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讲究炼字,如“自”“羞”,平凡中见奇崛,写出了诗人深刻的感受。 |
B.颈联采用拼贴剪辑的手法,写人在船中一路看到的风景,写得有声有形。 |
C.前面三联重在写景,景情相生;尾联抒情,又借景点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
D.本诗和杜甫的《蜀相》一样,都涉及历史人物,以历史为客体,借古讽今。 |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注:①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小题1】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__(传统节日名)前一或二日。
【小题2】下面对这两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诗第二句写出了“堪悲”。作者独在他乡,寒食佳节,倍思亲人。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
B.孟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 |
C.韦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
D.韦诗通篇写景,正因为诗人情深意真,在下笔时把“想诸弟”的情意贯串、融合在全诗之中,就使四句诗成为一个极其和谐的整体。 |
寓驿舍
[宋]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气氛。 |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
甲 咏
史(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乙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小题1】从体裁上区分,甲诗属于______ 诗 ,从题材上判断,乙诗属于 ___ 诗。【小题2】写出乙诗中的情感寄寓
【小题3】鉴赏甲诗划线句的手法特点
送冷朝阳①还上元
韩翃(唐)
青丝缆引木兰船,名遂身归拜庆年。
落日澄江乌榜②外,秋风疏柳白门③前。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别后依依寒梦④里,共君携手在东田⑤。
[注] ①冷朝阳:生卒年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在中进士第之后,不待朝廷授官,即 于上元节归家省亲,韩翃等人即席赠诗,为之送行 ②乌榜:即用黑油涂饰的船。③白门: 六朝皆定都建康,其正南门为宣阳门,俗称白门,后用以代指金陵。④寒梦:一作“寒食”。⑤东田:在金陵城外。【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友人此时高中进士衣锦还乡,归舟饰以“青丝”,称“木兰船”,衬托冷朝阳中举之 后的畅爽之状,写其归途之乐。 |
B.颈联短短十四个字,却总共写了描绘出“桥”、“市”、“林”、“山”、“湖”、“寺”共六种景 象,笔力可谓深厚,更衬托出了所居之人的高雅情操。 |
C.“别后依依寒梦里”一句,在 “梦”之前着一“寒”字,写此刻诗人与后人别后的凄凉,只能 在“梦”中相见,反衬了相思之苦,友情深厚浓郁。 |
D.“共君携手在东田”一句,回忆自己曾经在寒夜梦里携友人手共赏东田山色的情景,书写 此刻别后的相思之情。 |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①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小题1】本学期教材中学过苏轼的名篇 。【小题2】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极好,试分析其内涵。
【小题3】本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态?请结合诗中的句子加以分析。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歘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释)①骅骝:赤色的好马。②歘见:忽见。【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对韦偃画马作整体评价“画无敌”,并表达了喜爱之情。 |
B.颔联写韦偃作画的过程轻松、洒脱、迅捷,但显得有些游戏心态。 |
C.颈联正面展现绘画的内容,两匹马情态不同,但引起诗人对骏马的想象。 |
D.全诗借韦偃所画骏马的形象,寄托了诗人特定时代产生的特定情感。 |
甲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小题1】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 季 节 | 景 物 |
甲 | | 家家雨、处处蛙 |
乙 | 春 天 | |
【小题3】乙诗后两句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空间,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赋得暮雨送李曾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诗。【小题2】对全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微雨”起笔,以“散丝”结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
B.前三联营造氛围,后一联抒发送别之情,全诗句句含蓄而内敛。 |
C.第三联对“深”和“远”的描绘,渲染了一种微雨中迷濛之景。 |
D.“散丝”即“雨丝”。最后一联以雨水比泪水,写得情景交融。 |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小题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
C.“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