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贾谊旧居
戴叔伦
楚乡卑湿叹殊方,鵩赋①人非宅已荒。
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
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
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
(注释)①鵩赋:贾谊谪居长沙时曾作《鵩鸟赋》。【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感叹楚乡低湿偏远,人去宅荒,表达了诗人对贾谊被贬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斯人已逝的追怀。 |
B.颔联既显示了贾谊的赤诚和才能,也突出了诗人对其才志不得伸的遗憾之情,“吊沅湘”是指贾谊曾写《吊屈原赋》来表达对屈原的凭吊。 |
C.颈联写景,在前文“宅已荒”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贾谊旧居的荒凉,感情蕴含其中。 |
D.全诗融写景、议论与抒情于一体,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贾谊的悼念之情。 |
少年行
[唐]王昌龄
西陵①侠年少,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注)①西陵,因汉代帝王的陵墓多在长安西北,故有此称。相传其地多富贵游侠之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古体诗“借汉写唐”,塑造了一位奔赴国难、不计功名的热血游侠少年的形象。 |
B.诗歌第一句开篇点题,“西陵”暗示少年的社会地位;“侠”表明少年具有侠义情怀。 |
C.“西陵”“单于”“井陉”“燕山”等词语的运用,使全诗呈现遒劲高古的风格特点。 |
D.第八句反用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单于到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典故,翻出新意,饶有兴味。 |
精卫
顾炎武①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释:①明亡后,顾炎武立志复国,本诗作于清世祖顺治四年。【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诗是__________。
【小题2】选出对本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空自苦”表明作者认为精卫回天无力,理应放弃,精卫精神是可悲的。 |
B.本诗借精卫填海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 |
C.本诗末句流露出区区一人的身单势孤,以及对“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不满和无奈。 |
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气势宏大,以其所弘扬的正义之气强烈地感染着读者。 |
咏白海棠①
曹雪芹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注)此诗为《红楼梦》中大观园众姐妹“海棠诗社”结社后首次咏诗时探春所作。【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写景,交代了秋天雨后黄昏的时令特征,这是白海棠生长的环境。 |
B.一般咏物诗描摹物象都由实而虚,本诗却直接切入白海棠的精神气韵,从“神”上入笔,突出赏花人的超凡脱俗。 |
C.颈联描写海棠的“形”。“倩影三更月有痕”,将带着雨珠的白海棠描写成独自落泪的美人,楚楚动人。 |
D.尾联化用唐代刘兼《海棠花》诗“良宵更有多情处,月下芬芳伴醉吟”,写海棠在黄昏中多情地伴着诗人吟咏。 |
晚晴野望①
陈与义
洞庭微雨后,凉气入纶巾。
水底归云乱,芦藂②返照新。
遥汀横薄暮,独鸟度长津。
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
悠悠只倚杖,悄悄自伤神。
天意苍茫里,村醪亦醉人。
(注)①诗歌作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诗人当时避乱洞庭湖。②藂:古同“丛”。【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所写地点和环境,“凉”不单指天气,也寄寓人物的心情,营造全诗氛围。 |
B.三、四句写诗人从水中观天,只见雨后天晴,乱云争渡;抬眼望去,水边芦苇簇簇,清新明丽。 |
C.七、八句诗人感叹没有人知晓朝廷军队抵御外辱的归期,他们也许会像“我”一样在四处漂泊中度过余生。 |
D.诗到结尾已全然没有开头雨后初晴的欣喜之意,在苍茫天地间一个醉翁形象跃然纸上。 |
初到陈州二首(其二)
苏辙
久爱闲居乐,兹行恐遂不。
上官容碌碌,饱食更悠悠。
枕畔书成癖,湖边柳散愁。
疏慵愧韩子,文字化潮州。
〖注〗本诗为作者被貶陈州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闲居已久的情况下赴陈州任职,对于此行能否遂心,他有点拿不准。 |
B.颔联写上级容许自己庸碌无为,自己很享受每日饱食后悠闲自在的惬意。 |
C.颈联写诗人与书为伴,日久成癖,漫步湖边,赏景散心,消解忧愁。 |
D.这首诗以议论抒情为主,兼有叙述写景,文笔质朴,平淡中别有意味。 |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柳堤
[明]金銮①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缓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陇西(今属甘肃)人。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游吴楚淮扬之间。(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
竹林寺别友人
许浑
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
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
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
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小题1】简析颔联的作用【小题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艺术。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①唱和。
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
白居易
昔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
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
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注:①微之,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元九)的字。白居易写此诗时,元稹已去世十年了。【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翻阅卢子蒙的诗集,发现不少卢与元的唱和诗作,不禁悲从中来,写下此诗。 |
B.首联叙写了多年前元稹与卢子蒙一起论诗衡文,相识恨晚的情景,其景如在昨日。 |
C.颔联写诗人此时与卢君聚首,披阅诗卷,发现很多赠元稹的诗,为下文做了铺垫。 |
D.尾联为虚写,写听说元稹坟上的白杨枝已三丈长了,宕开了诗境,与上文虚实相生。 |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这是杜甫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上元元年(760)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数量词强化了之一主旨。 |
B.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飘零憔悴。 |
C.颈联通过月夜思而不寐,白昼倦极而眠的反常生活细节描写,直接吐露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与“忆弟”互文。 |
D.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来写,饱和着浓郁的诗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