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①,不拟回头望故乡。
少年行
(唐)贯休
锦衣鲜华手擎鹘②,闲行气貌多轻忽。
稼穑③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注)①河湟:湟水与黄河合流区域,当时被吐蕃侵占。②鹘:猎鹰,常被人饲养,用于打猎。③稼穑:春耕为稼,秋收为穑,这里作农业劳动的统称。【小题1】请分别概括两首诗塑造的不同的少年形象。
【小题2】这两首诗的前后两句都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请作简要赏析。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
【小题1】整首诗是以 为线索来写的,全诗由黄昏最后写到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运用比喻,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 |
B.颔联第二句“江山”“狂澜”两词即是对小孤山的写实,也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
C.尾联写诗人登上了顶峰,眺望宇宙而心宽,将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 |
D.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小孤山言诗人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
剑客
齐己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
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拔剑”二字点出了剑客的身份,“绕”字点出了剑客且歌且舞的场面。 |
B.运用萧瑟秋风和漫天飞雪等意象,有力地烘托出剑客的英雄气质。 |
C.颈联表达了剑客此次外出是为了“报人恩”,而不在于仇恨的轻重如何。 |
D.诗中剑客胸襟磊落、性格刚猛、气概豪壮,真可谓气吞江河,撼人心魄。 |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渐渐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引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
五 洲 夜 发
阴 铿(南朝)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小题1】请根据你对开头两句的理解,对“夜发”的环境作简要描述。【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以“夜发”为线索,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
B.本诗中的“阔”和“迥”展现了寥廓、清空的境界。 |
C.诗中的“惟”、“但”两字意在突出“愁人”的孤独无依。 |
D.本诗的语言凝练而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 |
闻琴
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凉风飒飒、潇潇容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形象。 |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仿佛泉水般从青色的山峰流下来;又如黑鹤从青苍密远的天空飞下,倏忽而来。 |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诗人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
B.第二句写俗世之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可以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
C.第三句写大石丛错、凹凸不平的坡头路,很磨难人。这“荦确坡头路”正象征了诗人脚下坎坷的仕途,暗含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 |
D.此诗之所以感人,正在于诗人将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释)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进行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