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寒气至
东汉 无名氏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小题1】孟冬,旧历冬季的第 _______月,即农历十月。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本诗是如何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情的?
东汉 无名氏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小题1】孟冬,旧历冬季的第 _______月,即农历十月。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一个“至”字,把“寒气”拟人化,它来“至”主人公思妇的身边,渲染了气氛。 |
B.“三五” “四五”都是写月圆之夜,从而展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
C.“一心抱区区”中“区区”即拳拳,描写游子对思妇的忠诚的爱情。 |
D.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五律中的佳品。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早春寄怀
李建勋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注)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
B.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
C.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
D.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请简要赏析“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两句。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③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
(注释):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仙。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
B.“巴陵洞庭日本东”句中连举三个地名,一气呵成,实写了图中江水从洞庭湖的西部起,一直流向日本东部海面,源远流长,一泻千里,波澜壮阔。 |
C.“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重渲染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
D.“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这两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的技巧,在很小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炼的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诗作“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还陕述怀①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旗纷电举,日羽②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③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此诗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平定关东回师时创作。②日羽,太阳的光芒。③麾,通“挥”。【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和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所用的刻画人物手法相同。 |
B.诗歌中间六句,先后描述了驻营、行军、出击的三个场面,写得凝练又具体。 |
C.最后两句通过前后对比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并与开篇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
D.本诗把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熔为一炉,脉络清晰,风格遒健。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①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关城:潼关、函谷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①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关城:潼关、函谷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先说“朝闻游子唱离歌”,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 |
B.首联、颔联中“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的深秋时节,“微霜”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 |
C.此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称道。如“树色催寒”中“催”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树人格化,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零落,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而来。 |
D.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首联中“为口忙”有双关义,即______
【小题2】“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简析颔联两句中的第五字。
【小题3】本诗通过议论来表达情怀,从这一角度赏析。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苏轼时任水曹郎黄州团练副使,领取的薪俸用朝廷造酒后废弃的压酒囊折抵。【小题1】首联中“为口忙”有双关义,即______
【小题2】“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简析颔联两句中的第五字。
【小题3】本诗通过议论来表达情怀,从这一角度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颈联“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历来受人称道,请分析人们称道的原因。
月夜泛舟
刘著①
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
传邮②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③老却人。
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
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④作逸民。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金代诗人。北宋宣政年间(1111-1125)登进士第,金入侵后被迫留金任职。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本。②传邮:朝廷文书。③吏俗区区: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耐的金吏。③尧封:尧之都,禹之封,指中原地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顺承首联,连用“扰扰”“区区"两个叠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在金人州县府衙为职时整日不堪烦扰、难捱难耐之情。 |
B.尾联诗人举杯邀月虽含孤消之绪;但用“逸民”一词则将其回到中原故土得以暂时摆脱金人府衙烦嚣的欣愉之情传达出来。 |
C.本诗作者通过对偶回中原故士之际月夜泛舟之境的记写,巧妙地抒发了自己屈居金人统治之下而淤积的愤懑之情和抗争之意。 |
D.全诗融身历事、眼前景、心中情于一体,虚实相应,情景交融,意蕴深沉,格律谨严,堪称金人七律中的佳品。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追忆公主出嫁时鸟低语、笳悲鸣,渲染凄凉之氛围,两者对比,突出远嫁之悲切。 |
B.第三句正用杜甫“环佩空归月夜魂”之典,表意深婉;第四句点明诗歌题目,令人怅惘。 |
C.颈联对仗工整,议论深切,升华了怀古之意,又在矛盾中表达了怜惜之意、愤激之情。 |
D.诗歌情感一波三折,先是无比怜惜,然后是尖锐痛击,最后又以无可奈之意默然收束。 |
E.诗歌以描写记叙展现历史场景,以议论借古讽今,又以抒情的笔调回归历史上的唐代。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①
(南宋)吴潜
铁瓮②古形势,相对立金焦③。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①该词为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间吴潜任镇江知府时所作。焦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屹立长江中。②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三国孙权建。③金焦:金山和焦山。二山对峙,俱屹立大江中。
【小题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本词由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组成,层层生发,一气舒卷,自然浑成。语言明净圆熟,意境高远清新,表现出作者豪迈、开朗的胸襟。
【小题2】通读全词,请梳理词人的情感脉络。
水调歌头·焦山①
(南宋)吴潜
铁瓮②古形势,相对立金焦③。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①该词为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间吴潜任镇江知府时所作。焦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屹立长江中。②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三国孙权建。③金焦:金山和焦山。二山对峙,俱屹立大江中。
【小题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从“铁瓮”起笔,次句聚焦“金焦”,点出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和金山、焦山东西相对的壮观之势。开篇概括有力,起笔不凡。 |
B.万里江流从东边滚滚而来,伴着晨风,卷起惊涛骇浪。“注”“卷”两字用力极大,突显江水浩大的声势,衬出山水相间的壮丽景致。 |
C.词的上片长于写景,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俯有仰,有明有暗,但作者仍觉自己未能将好景描画出来,可见焦山景色之美好。 |
D.下片首三句“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词人从历史的角度,由近及远,写出了诗人对历史兴废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慕。 |
【小题2】通读全词,请梳理词人的情感脉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简析诗中山、水、云这三个意象分别有何特征?分别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秋夕旅怀
李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不仅点明了时节,照应了题目,还营造了一种冷寂凄凉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
B.七、八句写深秋的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萧瑟凄冷,正面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
C.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 |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谁能挥”写出了诗人身边无亲无友的孤苦无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