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色
司马池
冷于陂①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②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注]①陂:池塘。②赖是:亏得:幸好。【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次句照应题目,点明行迹匆匆,长途跋涉刚结束却又到渡口,于是新的行程又得开始。 |
B.第三句中“丹青不能画”的主要是指沿途繁杂的景物,其次是行人复杂的神态与情感。 |
C.这首诗将叙述和议论融为一体,将难以描摹的“行色”表现得具体可感,如在眼前。 |
D.诗歌以“行色”为题,却不以写景为主,处处流露出行人羁旅疲倦、劳累与愁怨之情。 |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杜牧的弟弟杜顗患眼疾,暗无所视,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告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此诗便作于此时。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这次即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小题1】诗歌用字很讲究,请分析“雨过一蝉噪”中“噪”字的妙处。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作者的思想感情。
虎丘①题壁
陈恭尹②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②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③吹篪(chí)客:此处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后为吴国重臣,借吴兵报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璧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
B.起句写旧时吴王霸业今已消亡,“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
C.颔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像苏州城这样的繁华之地,已是充满笛声的声色之境,怎能不叫人感慨。 |
D.领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
E.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
送国棋王逢
杜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①,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②,鏖兵不羡霍嫖姚③。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①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②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③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两次大破匈奴,屡建战功,曾为嫖姚校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人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
B.“羸形暗去春泉长”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 |
C.“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
D.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 |
宿石邑山中
韩翃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
【小题1】石邑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这种特点的?【小题2】这首诗前两句写傍晚投宿所见山之景,后两句写晓行山中所见天之色,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 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 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 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 辛苦向天涯。
【小题1】上面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小题2】体会首联中的“尽”、“ 赊”两字,说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小题3】这首诗在表达上含蓄蕴藉。结合颈联,说明诗歌的这个特征。
夜读兵书
陆游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诗,诗人即事抒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 |
B.开篇直接点题。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盏寒灯,营造了孤寂清冷的氛围。 |
C.诗人虽怀“万里心”,然而实现理想抱负也需要机会。面对现实,诗人发出了绝望的叹息。 |
D.这首诗整体结构严整,自然成文,诗情自然流淌,丝毫没有雕琢之意。 |
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注)
张籍
画得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
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
将展书堂偏觉好,每来朝客尽求看。
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
(注)白杭州,即白居易,外放杭州时,江楼晚眺,见物鲜奇,请人作画,并在画上题诗寄给张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不事雕琢,在简约的叙述中介绍了画作内容,表达出对画作的喜爱之情。 |
B.郡楼登望之景是画作的构成要素,白诗将画中的景物写活了,作者惊叹不已。 |
C.本诗颔联对白诗和画作给予高度评价,赞白诗的非凡不俗、画工的高超技艺。 |
D.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欣赏这一幅画,作者有意将画作展于书堂,以便观览。 |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下联的“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小题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