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鼎鼐墓志铭
公讳鼎鼐,字说梅,丰采都雅,幼而好学,补邑诸生,名籍甚。值甲申变起,土寇肆掠,势甚张,公委曲周旋,履险途如康庄。公奉母唯谨,虽家计萧然而甘膬(注)罔缺,暇则益精制艺,诸为举子业者咸逊弗若也。戊戌公诠选,届期遵母命北上,授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令。公念岭南远距天末,太夫人年高,依依不忍远离,太夫人勉以清白勤慎,竭力尽职。
南海承凋敝之余,吏多舞文,兼之骄兵悍将动辄掣肘。公之,厘弊剔奸,不吐不茹,强御屏迹。粤东重兵云屯,且剿苏利之乱,夫役动以万计。公请当事多所豁免,设方招觅,民得乐业。海寇出没无常,因迁近海居民处内地,未免离乡之悲,公怜而赈之,民视南海如归。盗首白文高,妄扳富户数人共卸罪,富民惧,携重资求免,公严拒,细讯,真伪立辨,富民于以不冤。
公慷慨好义,闻人缓急辄酸鼻蹋足,若将投袂往焉。有东阿刘姓、聊城王姓者,流寓无依,鬻食为奴,公用重资赎回,仍济助俾回原籍安立;韩讳应恒者,乡贡也,缘事穷途,公助资回原籍,旋补长兴县令;学宫倾圮,公伤之,捐俸修葺;月课诸生,文风丕振,如阮子解、邝子章、华文、华其较著也。莅事三载,吏治民洽,公惟上报朝廷。内遵慈训,未尝有邀誉心,公诚良吏也哉!当崇尚吏治,黜陟幽明之世,治行如此,超擢易若垂手,乃以越狱挂误,遂赋归来,童叟攀辕,子衿扼腕,即当事诸君子亦莫不为之太息。

解组后,与司空公共事慈帏,戏彩一堂。未几,司空公仙游,太夫人亦逝,公哭兄哀母,肝肠摧裂,虽服阙后随同郡亲友结续香山约,而公之精神未尝一日获安也,呜呼!道茂年衰,魂气其归,竟于丙寅岁之七月以脾病告终,悲哉!
(有删改)
(注)甘膬:同“甘脆”,美味,美食。
【小题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暇则益精制艺 暇:空闲 |
B.厘弊剔奸 厘:整治 |
C.仍济助俾回原籍安立 俾:使,让 |
D.缘事穷途 穷:贫穷 |
A.甲申变乱发生以后,朱鼎鼐居住的地方受到贼寇的大肆侵扰,贼寇的气焰极为嚣张,朱鼎鼐屈身折节同他们周旋,巧妙应对。 |
B.朱鼎鼐在南海县担任县令之初,当地民生凋敝,官吏玩弄法律条文,官兵骄横,他采取措施剔除奸佞,当地豪强也因此隐藏了踪迹。 |
C.当时粤东重兵云集,并且为剿除苏利的叛乱,经常征用百姓服役,朱鼎鼐请示当权者免除了百姓的苦役,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D.朱鼎鼐重视教育,他因学宫倒塌而感到伤心,并捐出自己的俸禄修葺学宫;他督促生员,使文风大振,培养出了一批名声较为显著的生员。 |
(1)未免离乡之悲,公怜而赈之,民视南海如归。
(2)内遵慈训,未尝有邀誉心,公诚良吏也哉!
【小题4】请用几个四字短语概括朱鼎鼐的形象特征。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众客和之 和:________________
(2)亦在坐 亦:________________
(3)天地万物与我并生 并:________________
(4)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于民厚矣!
(2)不如君言。
(3)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小题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是什么?你对鲍氏之子的话如何看待?
原诗(节选)
叶 燮①
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经纬天地,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
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②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若在骚坛③,均为风雅④之罪人。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安有随人之是非以为是非者哉?其胸中之愉快自足,宁独在诗文一道已也?
然人安能尽生而具绝人之姿,何得易言有识?其道宜如《大学》之始于格物,诵古人诗书,一一以理、事、情格之;则前后中边,左右向背,形形色色,殊类万态,无不可得,不使有毫发之罅,而物得以成我焉。如以文为战,而进无坚城,退无横阵矣。若舍其在我者,而徒劳于章句诵读,不过剿袭依傍、摹拟窥伺之术,以自跻于作者之林,则吾不得而知之矣。
(选自《原诗·内篇下》)
(简注)
①叶燮(1627—1703):清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字星期,号己畦,江苏吴江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十四年任宝应知县,为人耿直,不趋奉上官,仅一二年就被免职。后家居吴县之横山,人称横山先生。他以诗论见称,所作《原诗》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诗论专著。他认为诗歌创作是物与我(即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以客观事物来说,用理、事、情三者概括;就诗人主观方面来说,以才、识、胆、力四者为要。②作者:这里是指诗人。③骚坛:诗坛。④风雅:这里借《诗经》中的《风》、《雅》代指诗歌。
(阅读指要)本文谈的是诗歌创作的理论问题。叶燮认为,诗人应具备“才、识、胆、力”,然后去反映客观世界的“理、事、情”。节选部分着重论述了“才、识、胆、力”四者之间的关系。文中所论,是作者独创性见解。这段论述文字,逻辑严密,语言精练。
(阅读训练)
【小题1】简述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2】作者认为,“才、识、胆、力”四者中“识”最重要,理由是_______。这里的“识”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3】概括地说,无“识”之人最典型的表现是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题4】作者认为,要成就为诗人,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识、胆、力这四项是相互补充的,如果有一方面的欠缺,就很难进入文坛获取较大成就。 |
B.无识而有胆,会变成狂妄,变成莽撞,变成无知,言论背弃了道德规范,就会被世人蔑视。 |
C.无识而有力,虽可以议论纵横、思维敏捷,但因是非不清、颠倒黑白而会变成祸患。 |
D.有“识”之士,其获得的愉悦和满足,不只是在诗歌和散文方面。 |
然而志于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何以言之文莫盛于西汉而汉人所谓文者但有奏对封事皆告君之体耳。书序虽亦有之,不克多见。至昌黎始工为赠送碑志之文,柳州始创为山水杂记之体,庐陵始专精于序事,眉山始穷力于策论,序经以临川为优,记学以南丰称首。
(节选自刘开《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
(1)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然而志于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何以言之文莫盛于西汉而汉人所谓文者但有奏对封事皆告君之体耳
(2)本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
(清)方苞
雍正十有三年秋九月,皇帝宅忧,甫旬日,即起杨公名时于滇南,士大夫知与不知,皆惊喜相告。乾隆元年二月,公至自滇,以礼部尚书入教皇子。上与诸王大臣议政之暇,时召公入见。而是秋七月上旬遘末疾,泱月而薨。是日,士友奔唁,暨国子生聚哭于庭阶者凡数百人。盖公自童稚以至笃老,居乡立朝,莅官抚众,无一言一事,不出于中心之诚,故其感于人者,如此其至也。
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始圣祖仁皇帝悼学政废弛,以九御督学,自文贞始,而公继之,校士一遵文贞成法,士虽摈弃无怨言。其主试陕西亦然。癸已,圣寿六十,延臣庆贺。上问:“翰林中有杨名时否?”遂特召入京。
丁酉夏,出为北直巡道,曰:“吾欲试以民事也。”公细大必亲,无留狱,无匿情、至今为民所思,曰:“百年中无与比也。”已亥,迁巡抚云南。会征西藏,大师驻省城。为营馆舍,数宴犒,而约束坚明,无敢叫嚣。七年中,凡军民疾苦,大者奏请,小者更易科条,事无遗梗,恩信浃于蛮孥。
公天性和易,虽驭仆隶,无厉色疾言,而是非可否,则守其所见,固植而不摇。世宗宪皇帝即位,手谕褒嘉。三年,擢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公益自奋厉,思竭忠诚,于人之邪正,事之得失,风气淳薄,尽言无隐。公平生介节义事,美行嘉言,不可胜纪。
余始见公于文贞公所。余与文贞辨析经义,常自日昃至夜中。公端坐如植,言不及,终已无言。用此益信公之为学能内自检摄,而未暇叩其所藏。及往年,余再入南书房,公继至,始知公于文贞所讲授,笃信力行,而凡古昔圣哲相传性命道教之指要,异人异世而更相表里互为发明者,皆能探取而抉其所以然。呜呼!公之用无不宜,忠诚耿著而人无间言,盖有以也夫!
(选自《方苞集》,有删节)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
B.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
C.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
D.康熙辛未/李文贞主礼部试见公/文而异之/及入翰林/遂朝夕相从同学/其充日讲官/视学京畿/皆特擢不由阶资 |
A.“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
B.“出”指在朝任官,“入”指派任至外地。 |
C.“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
D.日昃,古人根据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如太阳正中叫做日中,而不到中午,上午十一点左右,就叫做日昃。 |
A.杨名时体察民情,爱民抚众。巡抚云南时,他为军民排忧解难,恩信遍及蛮夷。 |
B.杨名时为学深厚,笃信力行。师从李文贞时,他常与文贞辨析经义直到深夜才停止不言;对古代的圣哲学说,他能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 |
C.杨名时以诚待人,受人敬重。他从滇南被起用时,士大夫们惊喜万分,奔走相吿;他患病去世后,士友纷纷前往吊唁,国子生在庭院痛哭。 |
D.杨名时做官勤勉,颇有政绩。他在礼部任职时,堪当大任,深受皇上称赏;出任北直巡道后,掌管刑狱,事必躬亲。 |
(1)会征西藏,大师驻省城。为营馆舍,数宴犒,而约束坚明,无敢叫嚣。
(2)公益自奋厉,思竭忠诚,于人之邪正,事之得失,风气淳薄,尽言无隐。
A.文章第1段从“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传道受业解惑”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B.文章第2段借助“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
C.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出发,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 |
D.文章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从这个简短的结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
记长洲韩宗伯逸事
方 苞
癸未春正月,余入都,会慕庐韩公将扈从南巡,往省焉。坐始定,即谓余曰:“吾与子之相知不浅矣!然子终谓我何如人邪?”余曰:“公为人,天下之士尽知之,况某邪?”公曰:“吾为亚卿,未尝一至官正之门也。吾为学士,未尝一至执政之门也。”余曰:“上于公意倦矣,而公不告休何也?”是岁公果再告,再被诘责,而卒死于官。
始上遇公最渥,自为宗伯,屡与孝感熊公同召对,忌者谓公旦暮且入相。会江南布政司张万禄亏库金三十余万。制府阿山上言非侵牟,费由南巡。或谓张于制府为姻家,上震怒,下九卿议。御史大夫某曰:“山之罪在大辟,无疑也。”公正色曰:“果有连,其情私,而语则公也。”忌者增语上闻,公由是日替。公天性与物无町畦,而睢州汤司空数语人曰:“表里洞然,不可夺以非义,惟韩公耳。”上尝亲试翰林,欲黜者二人,时公与法公良同掌院事,命劾奏。公谓法公曰:“姑缓之,此民誉也。”越日,法入见,上怒,命削职,随本旗供劳辱事。众皆趣公,公曰:“法以吾言至此,而吾乃苟免乎?”又数日,召公诘责,公徐曰:“此二人于院中不在应斥之列,文虽不工,惟上宽假之!”上霁颜,为公曲止焉。
公乡试出昆山徐司寇门,而傅腊塔节制两江,承意兴大狱构徐,凡素居门下者争避匿。公适在籍,独盛舆从,朝夕至门,且为别白于在事者。公尝乘小舟徜徉郊野间,会县令出,隶卒争道,覆公舟,比登岸,衣裘尽濡,战栗移时,戒从者无声,竟不知为公也。
余见当世名贵人能自忘其势者有矣,而能使人忘其势者,则未之见也。然世皆目公为旷达,而不知其植节守义深固而不可移也。余与公相知深而聚处日稀。公自癸未春,遂不复与余相见。吁,异哉!
(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慕庐自觉仕途不顺,征求友人方苞的意见后,向朝廷提出辞职请求,但是朝廷没有同意。 |
B.在张万禄亏空库银一案中,韩慕庐认为即便阿山与张万禄有姻亲关系,阿山说的话也是公道话。 |
C.法良因违背皇上旨意获罪,韩慕庐不怕受牵连,挺身而出,替法良辩解,皇上的态度最终有了改变。 |
D.韩慕庐乘船郊游时被县令的随从弄翻了船只,但他并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方苞赞扬他“能使人忘其势”。 |
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①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论语·先进》)
②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④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由:仲由,字子路。求:冉求,字子有。赤:公西赤,字子华。②兼人:指勇气有两个人的大。③财:同“材”。④私淑艾:靠学问品德使人私下受到教诲。
【小题1】请用以上选段的词语填空。(2分)
选段②孟子把教育的方法概括为五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最需自主探究的一种是“ ”;选段①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属于孟子所说的“ ”。
【小题2】以上两个选段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原则?请结合选段①简要说明。(4分)
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②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③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小题1】根据以上选段分点概述儒家的交友观。(3分)
【小题2】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以上选段也涉及仁德培养的问题,请简要分析。(3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
(注)①怀衽:怀抱。②泽:恩惠。
【小题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
【小题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