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然而志于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何以言之文莫盛于西汉而汉人所谓文者但有奏对封事皆告君之体耳。书序虽亦有之,不克多见。至昌黎始工为赠送碑志之文,柳州始创为山水杂记之体,庐陵始专精于序事,眉山始穷力于策论,序经以临川为优,记学以南丰称首。

(节选自刘开《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

(1)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然而志于为文者其功必自八家始何以言之文莫盛于西汉而汉人所谓文者但有奏对封事皆告君之体耳
(2)本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31 11:1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绿荫斋古桂记

(清)戴名世

①距虎丘三里而近,有朱氏园林,盖昔朱某翁先生之所创也。园昔为田为圃,先生买而为园。园之大二百亩,凡费金钱数万。其间竹木水石、亭榭楼阁,重叠映带,极一时之盛。先生垂没而园分授诸子。于是其季子某间其东隔之绿荫斋,以读书其间,而时时召集门友赋诗饮酒,自是朱氏之园惟绿荫斋为最著。

②斋之东有古桂一株,盖百余年物,其枝四面分披而下,其中可坐数十人。每花开,召客宴集其下,绿叶倒垂,繁英密布,如幄之张,加藩之设,风劲花落,拂襟萦轴。行酒者伛而入,绕树根而周,客无不欢极情叹而去。

③天标尝导余游遍园中,台榭多倾圮矣,水或涸而石或颓矣,竹木存者十不及一二矣,苔生于牖,草环于亭,非复曩日之盛。而园中故有七松草。七松者,有松七株,盖宋、元时物。数里外望之,挺然离立云表。自先生没而七松地属某氏,某氏斧以为薪,存者仅一株,差小,以隔于朱氏之垣得免焉。呜呼!物理之盛衰,何常之有?良材异质辱于匹夫之手者多矣!吾悼七松,所以幸古桂之遇也。

【小题1】概括第①段中“自是朱氏之园惟绿荫斋为最著”中的“是”指的是什么?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对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试对其进行赏析。
【小题3】本文题名为《绿荫斋古桂记》,为何要在第①段写“朱氏园林”?
【小题4】下列对“以隔于朱氏之垣得免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被搁在朱家的院子内才免于被砍为柴。
B.把它与朱家的围墙相隔得以免于被砍为柴。
C.因它被阻隔在朱家围墙的外面才得以幸免。
D.把它阻隔在朱家围墙的外面从而得以幸免。
【小题5】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日:“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脱:偶尔。③嘿(mò):悄悄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及稿 属: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 具:完备,详细
C.遂大困,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  贾:商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之语,奇之,立许字女   故为之文
B.留肆中饮食 巫医乐师百工
C.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不足外人道也
D.视母颜色怡,大喜 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资遣之归。
(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小题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一个春日的傍晚来到一片开阔的原野上,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
B.颔联诗人运用“碧”“翠”两字,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的春景图。随着他的目光望去,飞鸟,行人,一派和谐景象,充满画面感。
C.诗人善写动景,颔联的“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画面充满灵动之感;接下来的颈联中,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深山秋雨图,同样充满动态美。
D.尾联承接上联好山好水,诗人虽家中屋陋却仍然能安贫乐道、姿态惬意,大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趣味。
E. 诗人将景色描绘得如此美好,春光,行人,青山碧水。这些暗含了一个文人儒生心中的价值取向,他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亦能从这样的景致中看到自己关注的东西。既富有美感,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两者完美的结合,这正是郑珍的高妙之处。
【小题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罢弈文

清·俞长城

二客弈于庭,息机子从旁观焉。其始也局既布,二客悠然,喜怒不形。未几,争数子,皆瞪目凝视,惟恐失,若强敌在前,誓不返顾也。已而,胜负分,胜者喜,败者怒。如是者再三,局竟。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明日闲暇,客复来,局布若畴昔,息机子乃谓客曰:“畴昔之局,其始也,有不患其败而冀其胜者欤?”曰:“然。”“至于今,岂非胜负已过而喜怒俱忘者也?”曰:“然。”“当其争也,有不嫉如仇雠者欤?”曰:“然。”“当其不争也,有不相让而不自者耶?”曰:“然。”“夫弈,小也。其胜何益?其败何损?何为始而患?何为终而忘?何为始而争?何为终而让?子能识其所以然乎?”曰:“不知也。”

呜呼!吾告子故:夫天地,弈局也;万物,弈子也。在事前则患,在事后则忘;在事中则争,在事外则让。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庶人弈财,士大夫弈于富贵,帝王弈于天下,皆弈也。

今子不以数子视天下,而以天下视数子,扰扰者将安所底乎?语云:工画者寿工棋者夭画者生机棋者杀机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二客闻之,貛然深省,视局若虚,视子若弃,于是遂罢弈。

(注)①底(zhǐ):至,到达。②貛(jué)然:猛然。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局布若畴昔 畴昔:过去
B.夫弈,小也     数:技艺
C.全生远杀之也   术:方法
D.有不相让而不自者耶 矜:顾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庶人弈财   激义而死焉者也
B.吾告予故   不赂者赂者丧
C.如是者再三,局竟   今其智反不能及
D.有不嫉如仇雠者欤    人皆得以隶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息机子旁观二人下棋,看到他们彼此仇视,互相瞪眼动怒,感到很不理解。
B.息机子循循善诱,耐心询问二人下棋时的心态,引导二人倾吐内心的想法。
C.息机子拿二人下棋时的争夺与平民、士大夫、帝王类比,告诫二人要远杀机全生命。
D.作者假托息机子的名义,多方劝导,促使二客止息了机巧之心,二客从此不再下棋。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
A.
工画者寿工棋者夭画者生机棋者杀机废其局敛其子全生远杀之术也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计其子而较多寡焉。喜者恬然,怒者释然。
(2)人以事后之见处事前,则患心泯;人以事外之见处事中,则争心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日:“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B.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C.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D.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熙,是清圣祖的年号,而清圣祖则是他的谥号。这是到了唐代之后,规定一帝一元,才可能用年号称呼皇帝。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C.赋役,历代王朝向人民征课财务、调用劳力的制度。赋指田赋、人头税、资产税等,役指平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D.乞病,因病请求辞职,用于官吏自愿请求退职。古代为官者常委婉地表示辞职意愿,又如“移疾”“移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却被诬陷,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士兵冲入衙内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