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从“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传道受业解惑”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文章第2段借助“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
C.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出发,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
D.文章结尾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交代写作缘由。从这个简短的结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像李蟠这样好古文、学习古代道理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28 11:5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若均定中原,地税、商税及盐、酒、铁冶、山泽之税,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式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防等,皆宽厚长者,参佐皆省部旧人为之。辛卯秋帝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金帛。帝大喜,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如此。”即日拜中书令。旧制,凡攻城对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皆屠之。汴梁将下,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于外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复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乃诏罪至究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楚材又请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置编修所于燕、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帝议裂州县,赐亲王功臣。楚材曰:“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与之。”帝曰:“已许之奈何?”楚材曰:“若朝廷置吏,收其贡赋,岁终颁之,使毋擅科征,可也。”帝然其计,遂定天下赋税。朝议以为太轻,楚材曰:“作法于凉,其弊犹贪,后将有以利进者,则今已重矣。”丁酉,楚材奏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武,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
(节选自李贽《藏书》)
①储特:储备、积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B.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C.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D.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间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元日时行政区域名。宋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元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地区”。与现在“道路”的“路”意义不同。
B.林庙,指孔林、孔庙。孔林,指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园。孔庙,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付以林庙地”即给予他孔林、孔庙的用地。
C.文治,指以文教礼乐治民,常与“武功”连用,指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常用于描述古代君主在统治国家时的表现。
D.“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中“作法”即制定赋税,“凉”即“重”。这句话指出,制定很重的赋税以后,还会出现贪污的弊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耶律楚材勤于政事。他白始至终侍奉在元太祖身边,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他曾建议让忠厚的汉族读书人担任正副征收课税使,结果国用充足。
B.耶律楚材关爱百姓。当汴梁将被屠城时,楚材这样说服元世祖:有地无民,要土地无任何用处;如果杀尽聚集于此的巧匠、富家,最终一无所获。
C.耶律楚材有治国才能。楚材请求寻找孔子后裔,并使之世袭衍圣公,尊崇儒术;反对太祖分割州县赏赐给亲王功臣的做法,并亲自制定了赋税制度。
D.耶律楚材重视读书人。楚材奏命刘中到各郡主持考试,下令被俘为奴的读书人也可参加,主人不得藏匿、阻止,脱颖而出的读书人达四千三十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诏罪至完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
②若朝廷置吏,收其贡赋,岁终颁之,使毋擅科征,可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仲卿所作。侯之为州也,宽而有制,静而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若干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大罚戮,而州既 治:治理,管理
B.州人侯无穷也   善:感激
C.而使其自以成之 劝:勉励
D.将以天下之学者 一:使……一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学之不可以已久矣 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
B.而使自劝以成之 皆出于此乎
C.而李侯知为先   故为之文
D.而余说不知     惑不解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侯治理太平州卓有成效,为了满足李侯的心愿,当地的豪门大户出钱为他建造了官府,并且希望兴建学校。
B.作者认为李侯比当世很多官吏要贤明,他深知学校教育的重要,并且在不费民财的情况下,让州学得以兴建。
C.作者认为学者终生追求的事业不是一切听从上面的旨意,而应是积累善行,推行仁义,并最终及于天下社稷。
D.本文在评价李侯的功绩时,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在论证“所以学”时,则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层层推进。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