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然子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实,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尝。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赡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A.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B.这段文字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这段文字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桑中生李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见李核,欲持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焉,以余浆①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②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③。”目痛小疾,亦行④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⑤,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⑥。

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①余浆:剩余的水。②李君:李先生。此指李树。③豚:猪。④行:不久。⑤翕赫:此指轰动。⑥滂沱:本指大雨,此指很多。
(文言知识)

“令”是个多义词:一、指“命令”,如“令右将军出征”。二、指“使”,上文“令我目愈”,意为使我眼疾痊愈。三、指“善”“美”,“令郎”是敬称对方的儿子;“令爱”是敬称对方的女儿;“令尊”“令堂”是敬称对方的父与母;“令兄”“令弟”是敬称对方之兄与弟。“令名”是指美好的名声。四、指“县官”。

(思考与练习)
【小题1】解释。
①禾:________;②去:________;③顾:_________;④乃:_________;⑤间: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因植焉。
②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③盲者得视。
【小题3】成语“好高骛远”中的“骛”,解释为(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字。
(1)道①有碑仆道  ②何可胜也哉  ③芷阳间行  ④得者多助
(2)常①非之观  ②在于险远
(3)文①独其为犹可识  ②其漫灭  ③属予作以记之
(4)名①以故其后之曰“褒禅”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5)乃①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良入,具告沛公 ③不知有汉 ④家祭无忘告
(6)其①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出 ③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④孰能讥之乎⑤吾还也
(7)然①有穴新视其左右③广以为
当前题号:3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学习需要“广泛积累”和“持之以恒”的一项是(   )
A.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岳麓记
(清)罗文俊
暮春一日,棹扁舟,绕桔洲而西。洲横江心,每春夏水涨,不能没,与波上下,盖昔人所谓地肺焉。抵岸,芳草迎风,鲜花映日,隔江所望岳麓寺者,反杳然不可见。山径迤逦而行,四无人声,唯闻百鸟和鸣,令人作桃源想。数折至道林寺。寺门窈窕,唐人游览赋诗,必与岳麓并称,观其弘敞幽邃,自是一清静佛地也。
又行里许,至书院。规模壮阔,丹雘炳焕,书声朗朗彻院外。嗟嗟,逆氛扇虐而后,湖湘人士残敝已极。今乃登衽席而诵诗书,又安可不思春风化雨之所自来邪!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李邕碑剥落漶漫,苔藓可读。望道乡台,不能不生迁谪之感,而羡清风高节之可传,且叹山僧之贤于温益万万也。
从此登山,羊肠逶蛇。昔人济胜之具,真不可少。路旁有舍利塔。相传昔名僧以舍利一撮付隋文帝,后分五十三处建塔藏之。岳麓其一也。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入寺,憩虎岑堂。山僧煮茗清淡,烧笋侑脱粟,饱食一过,清芬可人。泉声自窗外至,如乐如诉,如琴韵,如箫声,悦耳怡心,真觉红尘之扰攘可憎也。
日既午,诣山顶,扪萝攀藤,松花竹粉,掩映襟带间。既至,纵目一视,诸峰罗列,真如儿孙远迩之间。延野绿而混天碧,柳子之言,非欺我。禹碑远在前山,路崎岖,恐日暮不能到,亦斯游之一憾也。南望,山光隐隐,层峦叠嶂,杳无尽处,祝融、紫盖诸峰,想在烟霭间,顾不知何日始慰观临之愿。
抵暮,寻旧路归。鹧鸪声朗然可听,林间白鹇,忽隐忽现。时值日,尚无新月可观,因想三五之夕,据岗长啸,松声响应,清景又当倍增。归寺,宿僧房。万壑松涛,翻然到枕。
(选自《历代游记选》,有删改)
(注)①丹雘:油漆所用的颜料。②道乡台:在岳麓寺畔。北宋邹浩(人称道乡先生)因上书揭发权相章惇而被贬衡州,路过长沙时,当时的潭州知州温益下逐客令,岳麓寺僧人得知后,打着火把迎接他。后人筑台刻石来记此事。
【小题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径迤逦而行 循:顺着
B.苔藓可读 剔:剔除
C.非欺我 洵:确实
D.时值日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桔洲能与江水一起浮沉,认为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地肺”。作者引入这样的说法,给桔洲添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B.文章写岳麓山时,通过写山径曲折、百鸟和鸣,描绘了一幅清幽的画面,让作者“作桃源想”,体现了岳麓山远离烦嚣的恬静,也表现了作者飘然出世的想法。
C.文章写岳麓书院时,先描写书院的宏大绚丽,后写书院琅琅的读书声,接着写过去湖湘人士被残害的事情,并以此提醒书院的学生要感谢朝廷的恩惠。
D.文章注重写景与议论相结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游山的兴致和乐趣,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的学识与道德修养,比单纯写景多一层意趣情韵。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隔书院为学宫,内塑先圣暨四贤像,恭敬展拜而出。
(2)然阴晦无宝光,心窃疑焉。或谓为人盗去,谅亦不谬。
【小题4】请简要概述文中作者的游览经过。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望辽阔的宇宙,低头品察地上繁多的万物,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用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值得快乐啊。
B.俯仰一世。——很慢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
龚自珍
公讳引之,姓王氏,江南高邮人。乾隆六十年举人,嘉庆四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累官礼部尚书,改工部尚书,卒于位,赐谥文简。公典乡试事四,典会试事二,龚自珍则其典浙江乡试所得士。公之学,及其著书,尝不以自珍为不可裁而请之矣;其行谊始末,自珍又窥其数大端矣。将葬公第四子寿同,则使自珍表诸墓。
自珍爰述平日所闻于公者,曰:“吾之学,于百家未暇治,独治经。吾治经,于大道不敢承,独好小学。夫三代之语言,与今之语言,如燕越之相语也。吾治小学,吾为之舌人焉。”其大归曰:用小学说经,用小学校经而已矣。又闻之公曰:“吾用小学校经,有所改,有所不改。周以降,书体六七变,写官主之。写官误,吾则勇改。孟蜀以降,椠工主之。椠工误,吾则勇改。唐宋明之士,或不知声音文字而改经,以不误为误,是妄改也;吾则勇改其所改。若夫周之没,汉之初,经师无竹帛,异字博矣!吾不能择一以定,吾不改。假借之法,由来旧矣,其本字十八可求,十二不可求;必求本字以改假借字,则考文之圣之任也,吾不改。写官椠工误矣,吾疑之,且思而得之矣;但群书无左证,吾惧来者之滋口也,吾又不改。”又闻之公曰:“吾之学,未尝外求师,本于吾父之训。”又闻之公曰:“吾著书不憙放其辞。”自珍受而读之;每一事就本事说之,栗然止,不溢一言,如公言。
嘉庆十八年,巨逆林清,以七十七人入禁门;既殄定,有议加筑圆明园宫墙高厚者,有议增圆明园兵额者;公皆不谓然。具折上,睿皇帝大动容,召对良久。上谕军机大臣:“王引之言,人所不敢言。”其事卒见施行与否,海内弗知;其奏牍何辞,海内迄今弗知也。由此例之,公之风旨,其视徒表暴于道路者何如哉!
(有删改)
(注)①小学:古代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②椠工:刻字工。
根据第二段,概括王引之在古文献学方面的治学特点,不超过30个字。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1)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2)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
当前题号:8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姬 生
南阳鄂氏,患狐,金钱什物,被窃去。迕之,祟益甚。鄂有甥姬生,名士不羁,焚香代为祷免,卒不应;又祝舍外祖使临己家,亦不应。众笑之。生曰:“彼能幻变,必有人心。我固将引之,俾入正果。”数日辄一往祝之。虽不见验,然生所至,狐遂不扰。以故,鄂常生宿。生夜望空请见,邀益坚。一夜,门自开。生曰:“倘是狐兄降临,固小生所祷祝而求者,何妨即赐光霁?”却又寂然。案头有钱二百,及明失之。生至夜,增以数百。中宵,闻布幄铿然。生曰:“若缓急有需,无妨质言,何必盗窃?”少间,视钱,脱去二百。生仍置故处,数夜不复失。有熟鸡,欲供客而失之。生至夕,又以酒。而狐从此绝迹矣。
生一日晚归,启斋门,见案上酒一壶,燂鸡盈盘,钱四百,以赤绳贯之,即前日所失物也。知狐之报。嗅酒而香,酌之色碧绿,饮之甚醇。壶尽半酣,觉心中贪念顿生,蓦然欲作贼。便启户出。思村中一富室,遂往越其墙。墙虽高,一跃上下,如有翅翎。入其斋,窃取貂裘、金鼎而出。归置床头,始就枕眠。天明,携入内室。妻惊问之,生嗫嚅而告,有喜色。妻骇曰:“君素刚正,何忽作贼!”生恬然不为怪,因述狐之有情。妻恍然悟曰:“是必酒中之狐毒也。”因念丹砂可以却邪,遂研入酒,生。少顷,生忽失声曰:“我奈何作贼!”妻代解其故,爽然自失。又闻富室被盗,噪传里党。生终日不食,莫知所处。妻为之谋,使乘夜抛其墙内。生从之。富室复得故物,事亦遂寝。
生岁试冠军,又举行优,应受倍赏。及发落之期,道署梁上黏一帖云:“姬某作贼,偷某家裘、鼎,何为行优?”梁最高,非跋足可黏。文宗疑之,执帖问生。生愕然,思此事除妻外无知者;况署中深密,何由而至?因悟曰:“此必狐之为也。”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窃去 辄:总是
B.鄂常生宿 止:留
C.又以酒 益:增加
D.遂研入酒,生   饮:饮酒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阳鄂氏家中闹狐怪,鄂氏的外甥姬生是一个性格洒脱的人,他认为狐怪通晓人性,想要引导狐怪,使其走上正途。
B.一天晚上,姬生因为喝了狐怪为他准备的酒而心生贪念,便翻墙进入村中一富贵人家行窃,并成功偷出貂裘、金鼎。
C.姬生的妻子惊讶于丈夫做了贼,她通过姬生的话猜测姬生中了狐怪的毒,便用丹砂为他祛了邪,姬生清醒后向妻子讲述狐怪的情义。
D.道台衙门最高的梁上贴了一张纸条,说姬生做过贼,偷某家裘、鼎,不能算是品行优良的人,姬生认为此事乃狐怪所为。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日辄一往祝之。虽不见验,然生所至,狐遂不扰。
(2)妻为之谋,使乘夜抛其墙内。生从之。
【小题4】姬生对狐怪很友善,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学习、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
B.“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事例,论证了借助外物不断学习,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
D.作者论述学习的态度时,从正反两方面设喻,形成对比,说明“舍”与“不舍”的效果完全不同。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