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然子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实,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尝。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赡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A.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B.这段文字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这段文字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12:03: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训练

孝义祖孙

《大唐新语》

唐方庆,武德中为察非掾,太宗深器重之,引与六月同事。方庆辞曰:“臣母老,请归养。”太宗不之逼。贞观中,以为藁城令。孙袭秀,神龙初为监察御史。时武三思诬桓、敬等反,又称袭秀与敬等有谋。至是为侍御史冉祖雍所,辞理竟不屈。或报祖雍云:“适有南使至云,桓、敬已死。”袭秀闻之,泫然流。祖雍曰:“桓彦范国刑宪,今已死矣。祖雍按足下事,意未测,闻其死乃对雍流涕,何也?”袭秀曰:“桓彦范自负刑宪,然与袭秀有,闻其死,岂不伤耶?”祖雍曰:“足下下狱,闻诸弟俱纵酒而无忧色,何也?“袭秀曰:“袭秀何负于国家,但于桓彦范有旧耳。公若尽杀诸弟,不知矣;如独杀袭秀,恐明公不得高枕而卧。”祖雍色动,握其手曰:“请无虑,当活公。”乃善为之辞,得不坐。

(选自《大唐新语·公直》)

(简注)

①武德:唐高祖年号(618—626)  ②察非掾:殿中侍御史。③六月同事:指玄武门之变。武德时,秦王李世民功高权重,威逼太子李建成地位。建成与齐王一起谋害李世民,双方斗争异常激烈。在长孙无忌等人的策划下,李世民先发制人,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晨伏兵玄武门,挟持高祖,并杀了建成和齐王。史称“玄武门之变”。④贞观:唐太宗年号。⑤神龙:唐中宗年号。

(阅读指要)

唐方庆、唐袭秀为祖孙二人,前者为孝而辞官奉母,后者为义而不惜被牵连受罚,祖孙二人一孝一义,的确为当时之楷模。于“孝”“义”之外,又赫然显现着耿直不屈的凛然正气。而李世民的大度和冉祖雍的明智,也令人佩服。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至是为侍御史冉祖雍所(______) (2)袭秀闻之,泫然流(______)
(3)桓彦范国刑宪(______) (4)然与袭秀有(______)
【小题2】下列与“太宗不之逼”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小题3】与“请无虑,当活公”中的“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商人重利轻别离
D.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祖雍按足下事,意未测,闻其死乃对雍流涕,何也?
(2)请无虑,当活公。
【小题5】联系文章,概括唐袭秀的人物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谈 天

王 充

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言也。文雅之人,怪而无以非,若非而无以夺,又恐其实然,不敢正议。以天道人事论之,殆虚言也。

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安得不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动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难。使非柱乎?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信,颛顼与之争,举天下之兵,悉海内之众,不能当也,何不胜之有!

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如气乎,云烟无异,安得柱而折之?女娲以石补之,是体也。如审然,天乃玉石之类也。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如五岳之巅不能上极天乃为柱,如触不周,上极天乎?不周为共工所折,当此之时,天毁坏也。如审毁坏,何用举之?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说者曰:“鳌,古之大兽也,四足长大,故断其足以立四极。”夫不周,山也;鳌,兽也。夫天本以山为柱,共工折之,代以兽足,骨有腐朽,何能立之久?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如能杀之,杀之何用?足可以柱天,则皮革如铁石,刀、剑、矛、戟不能刺之,强弩利矢不能胜射也。

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当共工缺天之时,天非坠于地也。女娲,人也,人虽长,无及天者。夫其补天之时,何登缘阶据而得治之?岂古之天若屋庑之形,去人不远,故共工得败之,女娲得补之乎?如审然者,女娲以前,齿为人者,人皇最先。人皇之时,天如盖乎?

(选自东汉·王充《论衡》,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
(2)岂古之天若屋庑之形,去人不远,故共工得败之,女娲得补之乎?

同类题5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
诈言马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然无对,为人所笑。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即烧为炭,市卖之 诣:到
B.以其故,不能战斗 怖:害怕
C.然无对,为人所笑 默:沉默
D.既复杀驼,而破瓮 复:同样
【小题2】下列语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诣市卖之,以其贵故,(沉水)卒无买者。
B.(那人)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在)死人中。
C.(骆驼)既不得出,以(入头瓮中食谷)为忧恼。
D.(那人)即用其语,以刀斩(骆驼)头。
【小题3】下列有关《入海取沉水》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多年的辛苦,才打捞了一车,他把沉香运回到家里。
B.由于沉香的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他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
C.他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
D.那人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
(2)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