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在后天不断学习、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
B.“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学生必能胜过老师,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事例,论证了借助外物不断学习,能够弥补自身的不足。
D.作者论述学习的态度时,从正反两方面设喻,形成对比,说明“舍”与“不舍”的效果完全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28 11:4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材料二:
东坡说文
葛延之在儋耳,从东坡游,甚熟。坡尝教之作文字云:“譬如市上店肆,诸物无种不有,却有一物可以摄得,曰钱而已。莫易得者是物,莫难得者是钱。今文章、词藻、事实,乃市诸物也;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选自南宋·费兖《梁溪漫志》)
材料三:
亡妻王氏墓志铭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B.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C.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D.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汝若晓得此/便会做文字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以某种称谓来代替。“总角”指的是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
B.“殁”,古人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夭折或病死的,称为殁。
C.“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D.“讳”,古人指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时,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此文中对亡妻的名字称讳,可见苏轼对妻子王弗非常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中,我们可见苏轼自幼时识得范仲淹后再未谋面,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可见其十分遗憾。
B.材料二这篇短文,属于古代笔记类。此文妙在毫无抽象说理,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表明文意能统领各种素材的道理。
C.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苏轼妻子知书达理,敏静娴淑,体贴丈夫,卓有见识。对丈夫结交的朋友细心观察,提醒丈夫要警惕两类人,一是见风使舵、投人所好的人,二是对结交过于轻率的人。
D.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恰是符合了材料二苏轼对作文的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②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诗集序

姚鼐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

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政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迨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注)①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②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③治烦:指治理政事。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强调_____________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小题2】第①段画线句运用反问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洁、光明的情操,而且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志,这一点和古人接近,而且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B.但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洁、光明的情操,而且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志,这一点和古人接近,但和当今一般人相比离得很远。
C.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尚、坚贞的节操,没有世人圆滑、阿谀的情态,这一点和古人接近,而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D.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尚、坚贞的节操,没有世人圆滑、阿谀的情态,这一点和古人接近,却和当今一般人相比离得很远。
【小题4】第②、③段都提到“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作用有何不同?
【小题5】作者认为“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均可),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意气衰,身病甚。今吾欲具圭璧牺牲,令祝宗(1)荐之乎上帝宗庙,意者祀可以福乎?”
晏子对日:“婴闻之,古者先君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神。节宫室,不敢大斩伐,以无逼山林;节饮食,无多畋渔,以无逼川泽;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求也。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今君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大宫室,多斩伐,以逼山林;饮食,多畋渔,以逼川泽。是以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司过(2)荐罪,而祝宗祈福,意者逆!”
公曰:“寡人非夫子无闻此,请革心易行。”于是废公阜之游,止海食之献;斩伐者时,畋渔者有数;居处饮食,节之勿羡;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1)祝宗:掌管祭祀祝祷的官员。(2)司过:古代官名,掌纠正过失。
(2)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1)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足以发欢欣。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
(取材于《管子•禁藏》)。
注释:(1)众人:这里是指一般的君主。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者祀可以福乎   干:求取
B.饮食    羡:羡慕
C.用必    赡:充足
D.游足以发欢欣     虞:通“娱”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者先君干福也   能移无益
B.行必顺神 意者逆
C.辞罪而不敢有求也 寡人非夫子无闻此
D.斩伐者时 宫室足避燥湿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
因此神灵和民众都很顺从,而山川收回了财富
B.而党必多、交必亲矣
这样盟国就必定多,邦交就必定亲睦了
C.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
即使没有灾祸,幸福却也不会来到
D.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
因此君主首先要看到违反常理者的下场并引以为戒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②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
【小题5】以上两则短文都谈到“福”,请概述晏子与管子祸福观的异同。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