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片断一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
松二爷 好象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
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
片断二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作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作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
【小题1】片段一中三个人物的不同语言,显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选出正确的选项填入括号内。A.胆小、懦弱 | B.凶残、狡诈 | C.正直、刚强 | D.凶狠、霸道 | E.诚恳、老实 | F.耿直、机敏 |
【小题2】本幕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根据那些台词可以推断出来?
【小题3】阅读片断中王利发的台词,结合剧情,分析王利发的人物性格特点。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 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 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毁谤 弭:消除 |
B.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济:渡过 |
C.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期:满,一周年 |
D.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审:清楚 |
A.作者论述古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是为了说明韩愈“参天地”“关盛衰”,是由于身具浩然之气。 |
B.作者肯定了韩愈振兴儒学,端正文风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他的“忠”“勇”精神,议论中暗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
C.作者从天道、人事的区别来探讨韩愈生平得失的由来,说他能合于天而乘于人,由此来进一步地肯定他的为人。 |
D.韩愈在潮州兴学,带来了潮州教育的发展。虽然潮州人不忘韩愈的政绩,十分信仰、缅怀他,但作者认为韩愈并不眷恋潮州,所以在潮州不到一年就离开了。 |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
示季子懋修书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盛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①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謇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矜己而自足 矜:同情 |
B.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 比及:等到 |
C.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 惑:糊涂 |
D.所以贻则于后人者 贻:遗留,留下 |
A.所谓之楚而北行 申之以孝悌之义 |
B.乃弃其本业,而驰鹜古典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吾其还也 |
D.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古代兄弟或姊妹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排行,本文中季子指张居正的小儿子。 |
B.“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化用《庄子·秋水》中的典故“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其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了。 |
C.“丙子之春”中的“丙子”为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今年为农历己亥年,则明年为农历己子年。 |
D.“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中的“第”,指科第,为古代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考中称“及第”,没考中称“落第”,“下第”。 |
A.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今汝既 |
B.今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
C.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
D.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
A.张居正的儿子懋修自幼聪明异常,学习写文章入门很快,张居正认为他是“千里马”,张居正的朋友们都称赞懋修,懋修是张居正几个儿子中最自鸣得意的。 |
B.癸酉年科举后,张懋修染上你了一种狂傲志气,丙子年春的考试遭受了挫败。 |
C.张居正用自身的经验教育儿子,不可好高骛远、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要认真反思,改正自己的缺点。 |
D.张居正认为,写字虽然是小事情,但是不能不努力练好,字写得潦草不能归咎于命运,由此教育懋修,不可自暴自弃,要踏实努力学习。 |
(1)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3)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小题1】据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问津(1)不辍
【小题2】对“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如此,然而谁来处理这件事呢? |
B.洪水到处泛滥,然而谁能来治理它呢? |
C.(现在)天下大乱;到处都是这样,你们将和谁去治理改变这乱世使它太平呢? |
D.洪水来了,铺天盖地都是,谁能改变得了它呢? |
A.天下有道理存在,我不敢参与改变它的工作了。 |
B.要天下的人都懂得道理,我孔丘认为不是容易做到的。 |
C.(如果)天下的政治上了轨道,我也就不参与治理(改变)天下的事情了。 |
D.使天下的政治走上轨道,我认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
①(长沮)曰:“是知津也”。
②(孔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登扫叶楼记[1]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2],历钟阜[3],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4],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5],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鹜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1]扫叶楼:在今南京市清凉山,清初,明朝遗老龚贤自号扫叶僧居此,因得名,后曾改为僧院,现为清凉山名胜之一。 [2]石头,即石头山。清凉山一名石头山。 [3]钟阜: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南京城东。 [4]燕子矶:在南京东北郊长江边,矶头屹立江岸,三面悬绝,宛如飞燕。登矶俯视,势及险峻。 [5]金坛: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
【小题1】管同是清“桐城派”的作家之一,请再写其一代表人物_______。
【小题2】说说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的写景比较有特点,下列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于岑山之巅”、“近接城市,远挹江岛”从方位的角度来状物,给人以景物的概貌。 |
B.“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从命名的原因来写景。 |
C.“堆黄叠青,艳若绮绣”,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再现了扫叶楼幽旷瑰奇的景物特点。 |
D.“烟村云舍,沙鸟风帆”,用白描的手法信手拈来,平淡中见雅趣。 |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选自苏舜钦[注]《沧浪亭记》)
(2)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僦舍以处 僦:租赁 |
B.予时榜小舟 榜:摇桨,划船 |
C.形骸既适则神不烦 适:适合 |
D.亟求余作《沧浪亭记》 亟:屡次 |
A.予以罪废,无所归 遂以钱四万得之 |
B.是未知所以自胜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
C.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 钱镠因乱攘窃 |
D.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
A.郡学,郡国最高学府,监管人员为国子祭酒、司业。古代乡学称“庠”、“序”。 |
B.记,是我国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 |
C.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义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
D.国,既指国家,也指国都,还可指古代侯王的封地。文中“有国”指建国。 |
A.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 |
B.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 |
C.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 |
D.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 |
A.同是一处景点,苏舜钦描绘了沧浪亭的旖旎风光,还表露出当时孤独处境中的真情实感,情景交融;归有光记述了沧浪亭的历史变迁,并且通过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
B.苏舜钦模仿了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格调和表现方式,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
C.苏舜钦把沧浪亭作为一种精神寄托,表达自己要远离官场纷争,隐居自然、与民同乐的想法。归有光认为只有苏舜钦的沧浪亭能被人钦重,并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原因。 |
D.归有光的文章语言朴素、简洁,能于平淡质朴中见深意。在议论部分,句式整齐而又参差,语气连贯而又曲折,用一问句“庵与亭何为者哉?”使转折处的“急弯”变得流畅起来。 |
(1)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
(2)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道山亭记
(北宋)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粵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陋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相属无间断 属:连接 |
B.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连续、接连 |
C.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 |
D.非生而习水事者 习:习惯 |
A.列于中国,始并为闵中郡 愿为诸君快战 |
B.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 夫夷以近 |
C.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 余于仆碑 |
D.其状若蚓结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1)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2)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小题4】根据选文第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赞赏程公修筑道山亭的原因。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②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宋文鉴》,有删节)
(注解)①亮:同“谅”,诚信。②必:断定。【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启其怠且忌矣 启:启发,引导 |
B.至于辽东之败 至于:到,到了 |
C.成区区之小让 让:谦让 |
D.非其史之遗 遗:遗留 |
A.①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②其皆出于此乎 |
B.①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①以其书可见也 ②泊牧以谗诛 |
D.①而不欺乎万世者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
A.本文赞扬了魏征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品德,也指出他所以能直言进谏,是因为遇上圣明的君主。 |
B.本文还阐述了为君不掩己过的道理,着重指出保存谏诤文辞和事实的重要意义,批评了替君王掩饰、隐瞒的不良行为。 |
C.本文举出《春秋》“对君主、父母、贤德之人要避开其过错”的原则,作为唐太宗晚年愤恨魏征把谏稿写入史册的原因。 |
D.本文叙事说理,注意运用对照法,既写魏征等人因敢于谏诤而名垂后世;又写唐太宗后期不能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 |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2)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②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1)《离骚》中,表现屈原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叹息流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而九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屈原德行高尚却遭到嫉妒和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屈原借古代圣贤能够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屈原不怕粉身碎骨、坚守志向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