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富裕一向被视为立国的基础。下列文句,不蕴含“藏富于民”思想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B.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之对比,有时指上位者与下民,有时指有德者与无德者。下列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中,“君子”“小人”所指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C.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D.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古正音序

[明]宋濂

予少时则好琴,尝学之而患无善师与之相讲说。虽时按谱求声,以涤堙郁而畅懑愤,心弗自是也,后闻冷君起敬以善琴名江南,当时学琴者皆赴其门。予尤慕之,以为安得一听偿夙昔之好乎?

及入国朝,予既被命起仕,而冷君亦继至。时天子方注意郊社宗庙之祀,音乐之未复乎古,与一二儒臣图所以更张之。冷君实奉明诏,定雅乐,而予豫执笔,制歌辞,获教与冷君游。抱琴为予鼓数曲,予瞑目而听之。凄焉而秋清,盎然而春熙。寥寥悲鸿吟而鹳鹤鸾凤追而和之也;砅砅乎冰合万壑瀑布直泻其上而松桂之风互答而交冲也恳恳乎如唐虞君臣上规下讽而不伤不怒也熙熙乎如汉文之时天下富贵而田野耆耄乘车曳屣,嬉游笑谈,弗知日之夕也。予倦为之忘寝,不自知心气之平、神情之适。阅旬日余音绎绎在耳。诚知其美而欲学焉,而予已老耄,不可勉矣。既而冷君出其所琴谱,曰《太古正音》者示予,且曰:“子之所闻者皆出乎此。所未闻者, 可按谱而学也。子可以序之。”

予重有感焉。乐之为教也大矣。古之人自非居丧服,有异故,则乐未尝违乎左右。所以摄忿戾之气,通神明之德。助岂为细哉?后世古乐浸久浸亡,今之所存若琴者无几。士大夫又鲜能而寡听之,虽如予之有志于学,犹有耄老无闻之悔。况不若予之质固者乎。诚以有器而无其谱, 而其制不全故也。今冷君独不自其艺,将使人人可按谱而学,岂非古人用心哉?然予恐人见其易而忽之也。故道愿学之意,以见其为术之难,述所闻者以告之,使人知冷君之用志于琴甚久,非特空言而已也.。

冷君名谦,某郡人。今为协律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之未复乎古     病:以……为病,担心
B.与一二儒臣图所以更张之 更张:改变
C.既而冷君出其所琴谱 次:顺序
D.今冷君独不自其艺   私:私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为安得一听偿夙昔普之好乎 昔者先王为东蒙主
B.寥寥悲鸿吟而鹳鹤鸾凤追而和之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C.阅旬日余音绎绎在耳 秦王与群臣相视
D.助岂为细哉 翼若垂天之云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协律郎冷君的琴谱《太古正音》作序,肯定冷君高超技艺的同时,高度赞扬冷君将琴谱公之于众的良苦用心。
B.古人有名有字,文中冷君名谦,字起敬,正文中作者称他的字,表达对他的尊敬:“郊社”是天子祭祀天地的大典。
C.文中第二段用一系列比喻描写自己听琴的感受,调动多种感官,化抽象的音乐为具体生动的画面,给人丰富的想象。
D.作者开头谈到无师传授。无缘学琴,后又谈到乐教之重大、继承者寥寥,从反面衬托出琴人冷君的琴谱意义重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砅砅乎冰合万壑瀑布直泻其上而松桂之风互答而交冲也恳恳乎如唐虞君臣上规下讽而不伤不怒也熙熙乎如汉文之时天下富贵而田野耆耄乘车曳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时按谱求声,以涤堙郁而畅懑愤,心弗自是也。
(2)士大夫又鲜能而寡听之,虽如予之有志于学,犹有耄老无闻之悔。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下列说法中不能全部体现“中庸思想”的一项是(    )
A.质犹文也,文犹质也  均无贫
B.子温而厉    由也兼人,故退之
C.事君数,斯辱矣 以直报怨
D.必也狂狷乎  和而不同
当前题号:4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请你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

(1)白露江,水光天。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目遇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当前题号:5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本文的体裁特色是什么?
当前题号:6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当前题号:7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下面是《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体会它与本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当前题号:8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当前题号:9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
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作。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当前题号:10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