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登扫叶楼记[1]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2],历钟阜[3],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4],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5],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鹜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1]扫叶楼:在今南京市清凉山,清初,明朝遗老龚贤自号扫叶僧居此,因得名,后曾改为僧院,现为清凉山名胜之一。  [2]石头,即石头山。清凉山一名石头山。  [3]钟阜: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南京城东。 [4]燕子矶:在南京东北郊长江边,矶头屹立江岸,三面悬绝,宛如飞燕。登矶俯视,势及险峻。 [5]金坛: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
【小题1】管同是清“桐城派”的作家之一,请再写其一代表人物_______。
【小题2】说说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的写景比较有特点,下列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于岑山之巅”、“近接城市,远挹江岛”从方位的角度来状物,给人以景物的概貌。
B.“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从命名的原因来写景。
C.“堆黄叠青,艳若绮绣”,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再现了扫叶楼幽旷瑰奇的景物特点。
D.“烟村云舍,沙鸟风帆”,用白描的手法信手拈来,平淡中见雅趣。
【小题4】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引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叹。本文的作者表达了对“奇胜之景”怎样的认识?试比较两者在写作意图上的差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6-01 11:0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报孙会宗书 

杨恽

①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②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③夫西河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有删改)

注西河:孙会宗的家乡。
【小题1】杨恽认为孙会宗写给他的书信表面上看是“殷勤甚厚”,实则□□□□□□。
【小题2】第③段中作者提及西河魏土的“遗风”、“节概”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全文看,孙会宗在信中指出杨恽的“所不及”具体可能有哪些内容?
【小题4】下列对“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品行高雅并且懂得我的人,仍会被世俗之风所击到,又能有什么可以称颂的呢?
B.哪怕是素来了解我的人,尚且随世风而倒来讥刺我,怎么还会有人来称颂我呢?
C.即使是一向了解我的人,仍然会顺随世风而侈靡,哪里还有值得称颂的地方呢?
D.哪怕是很懂得我的人,还是会被世俗之风所裹胁,还能拿什么来称颂我呢?
【小题5】清人余诚评此文道:“行文之法,字字翻腾,段段收束,平直处皆曲折,疏散处皆紧炼,则酷肖其外祖。”试举文中一例,说明你对“平直处皆曲折”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诗品①小序

清·杨廷芝

诗不可以无品,无品不可以为诗,此诗品所以作也

予总观统论,默会深思,窃以为兼体用,该内外,故以雄浑先之。有不可以迹象求者,则曰冲淡。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穠,不沉著,不高古,则虽冲淡纤穠,犹非妙品。出之典雅,加以洗炼,劲健不过乎质,绮丽不过乎文,无往不归于自然。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豪放无边,则空天而廓宇。品亦妙矣,品妙而斯为极品。

夫品固出于性情,而妙尤发于精神,缜密则宜重宜严,疏野则亦松亦活,清奇而不至于凝滞,委曲而不容以径直,要之无非实境也。境值天下之变,不妨极于悲慨,境处天下之赜②,亦有以拟诸形容。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飘则高下何定,逸则闲散自如。旷观天地之宽,达识古今之变;无美不臻,而复以流动终焉。品斯妙极,品斯神化矣。

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品之伦次定,品之节序全,有品  ,亦于言而可以知其志。诗之不可以无品也如是夫!”

(注)①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论家、诗人司空图,字表圣(837~908)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穠、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②赜:深奥,奥妙
【小题1】作者认为《二十四诗品》 “以雄浑先之”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而“冲淡”、“纤穠”、“劲健”、“绮丽”都是以“____________”为基本原则。
【小题2】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穠——诗的品格若是以“纤穠”为特色,则诗中描写的景象和色彩就非常突出。
B.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如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么诗歌之品就属“含蓄”,其妙处在于不著一字,尽得古今风流。
C.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只有超越前人,不受前人的束缚,才能使诗的品格到达超然肆意又让后人难以企及的佳境。
D.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
【小题3】根据“小序”所言,下面对唐诗之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自然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清奇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冲淡
D.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绮丽
【小题4】从文中两句划线句看,作者旨在强调“诗有品”的重要,但全文大部分内容都在表达自己读《二十四诗品》的感受,如果在末段空缺处填入一句正面阐明作者态度的语句,可以填入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本篇小序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谁与王敌?故曰:‘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魏国自称晋国。③耨:锄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B.“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D.“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尹似村书

(清)袁枚

书来,怪仆悖宋儒解《论语》,仆颇不谓然。

孔子之道大博,当时不违如愚者,颜氏子而已。有若、宰我,智足以知圣人,终有得失。趋庭如子思,私淑如孟轲,博雅如马、郑,俱有得失。岂有千载后奉一宋儒,而遽谓孔子之道尽是哉?《易》曰:“仁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苟其得,虽童子,歌之而心通;苟其失,虽颜回,瞻之而在后。宋儒虽贤,终在颜、曾之下;仆虽不肖,或较童子有余,安见宋儒尽是,而仆尽非也?

《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书》曰:“好问则,自用则小。”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有肯自用者乎?若一闻异己者即怒,乌乎贤?必欲抹杀一切,而惟宋儒是归,是亦如市侩之把持者而已矣。古之人有往往始愿不及此,而后人报之已过者。关忠武忠于汉室,此其志也,岂料后之以帝称哉?宋儒阐宣周、孔,此其志也,岂料后之垂为法令哉?且安知其著书时,不望后世贤人君子为之补过拾遗,去其非,存其是,以求合圣人道乎?

自时文兴,制科立,《大全》颁,遵之者贵,悖之者贱,然后束缚天下之耳目聪明,使如僧诵经、伶度曲而后止。此非宋儒过,尊宋儒者过也。今天下有二病焉,庸庸者习常隶旧,犹且不暇,何能别有发明?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凡此,皆非尊宋儒也,尊法令也。法令与宋儒,则亦有矣。

仆幼时墨守宋学,闻讲义略有异,辄掩耳而走。及长,读书渐多,入理渐深,方悔古人所囿。足下亦宜早自省,毋抱宋儒作狭见之迂士,并毋若仆闻道太晚,致索解人不得。

(取材于《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论语·子罕》中“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孔子学问高深。②《大全》即《性理大全》,内容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
【小题1】汉字是表意文字。请根据对三个加点字本意的解说,推断其在文中的意思。
①裕:“裕,外衣内谷,衣物饶也”(《说文解字》)。“好问则,自用则小”一句中“裕”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②隆:“隆”字的篆文由降和生组成,意思是地势下降生成的地形。“岂料后之以帝称哉”一句中“隆”的意思是:________。
③“垂”是象形字,象草木花叶下垂之形,含有“下垂”的意思。“岂料后之为法令哉?”一句中 “垂”字的意思是: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料后之垂法令哉/方悔古人所囿
B.以求合圣人道乎/尊宋者过也
C.仁见之谓之仁/凡此,皆非尊宋儒也
D.岂孔子之道大博/若一闻异己者即怒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话意在表明“道”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B.文章第三段以关武帝之事说明后人不必将宋儒之说视为法令。
C.作者悬劝尹似村早些觉悟,不要作那种见识狭窄的迂腐之士。
D.作者认为宋儒解释《论语》错误很多,自己的解释都是对的。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使宋儒而果贤也,有不审问者乎?
②其长才秀民,又多苟且涉猎,而不肯冒不韪以深造。
【小题5】尹似村写信责怪作者,认为他违背宋儒的认识来解释《论语》,而作者却“颇不谓然”。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不谓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