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聂文蔚书(节选)
王阳明
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甚浣慰,中间推许太过,盖亦奖掖之盛心,而规砺真切,思欲纳之于贤圣之域,又托诸崇一以致其勤勤恳恳之怀,此非深交笃爱何以及是!知感知愧,且惧其无以堪之也。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娇行以干誉。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呜呼,是奚足恤哉!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诅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
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顾其心亦已稍知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嗟乎!今诚欲求豪杰同志之士于天下,非如吾文蔚者,而谁望之乎?如吾文蔚之才与志,诚足以援天下之溺者,今又既知其具之在我,而无假于外求矣,循是而充,若决河注海,孰得而御哉?
临歧执笔,不觉累纸,盖于相知之深,虽已缕缕至此,殊觉有所未能尽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惧其无以堪之也 堪:禁得起。 |
B.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 致:传达,表达。 |
C.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 干:求,谋求。 |
D.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 毁:毁坏。 |
A.此非深交笃爱何以及 是以其无礼于晋 |
B.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人非生而知之者 |
C.天下之人见其若是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
D.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 因人之力而敝之 |
A.作者在第一段写收到聂文蔚信时的感受,觉得文蔚对自己赞许过多,但情意真挚,让自己感激而愧疚,生怕自己辜负了心意。 |
B.良知人人具有,圣人与常人无异,过去和现在一样;良知能让人公正辨别是非,具有共同的好善厌恶之心,有助于国家治理。 |
C.本文列举孔子生前所遭受的批评、诋毁、侮辱、咒骂等,只为表达对孔子因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体而不为流言所动的景仰之情。 |
D.作者在信中书写了当时种种非良知的表现,表达了决意像古人一样传达良知的意愿和苦闷,其中也有对聂文蔚的赞许和期望。 |
自其一家骨肉乏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2)吾方疾痛之切体,而暇计人之非笑乎?
恒山游记
乔宇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玄岳;《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玄之天。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
至正德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等,道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煴煴,恣生于天,纵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芬李葩,映带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窥高,如缘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强柏,壮如飞龙怒虬,叶皆四衍。从者云:“是岳神所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
其上路益险,登顿三里,始至岳庙。颓楹古像,余肃颜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岸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于曲阳,今尚有石突峙。故历代怯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来焚香于庙下,有祷辄应,赫昭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上。
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东则渔阳、上谷,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北尽浑源、云中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昼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经浑源 道:取道 |
B.恣生于天 恣:无拘无束 |
C.桃芬李葩,映带左右 映:映衬 |
D.叶皆四衍 衍:盛多 |
A.故历代怯升登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
B.心窃慕之 佯狂不知所之者 |
C.其间多横松强柏,壮如飞龙怒虬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D.相传飞于曲阳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A.作者想要游览恒山已经有二十多年,然而直到奉皇上之命去恒山通告“改年号为正德”之事时,才得以游览。 |
B.这篇游记是按照自下而上的登山顺序来写的,先写从山麓仰望,再写在半山腰俯深窥高,最后又写山顶所见。 |
C.每到春天时节,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百姓,来到有神灵护佑的岳庙烧香求福,岳庙有求必应,因而声名远播。 |
D.篇末写作者由绝顶放览之所见联想到虞舜巡狩恒山接受北方诸侯朝见的故事,使得恒山的形象越发庄严、神圣。 |
(1)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上。
(2)故历代怯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其为诗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终宋之世无诗焉。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盖以沈至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骤遇如在耳目之表,久诵而得沈永之趣,则用意难也。惟宋人专力事之,篇什既多,触景皆会。天机所启,若出自然。禾中王子介人,示予所著词,不下千余首,自前世李、晏、周、秦之徒,未有多于兹者也。
(选自陈子龙《王介人诗余序》有删改)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然宋人亦不可免于有情也故凡其欢愉愁怨之致动于中而不能抑者类发于诗余故其所造独工非后世可及。
【小题2】“自前世李、晏、周、秦之徒”中的“周、秦”分别是指词人___和___。
【小题3】请概括陈子龙认为宋人诗不如词的原因。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阁在山半,缘崖旋转 缘:边缘 |
B.值饥,食之厌 厌:饱,吃饱 |
C.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 殚:尽 |
D.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克:能够 |
A.乃登万佛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健者匍匐而上/则施施而行 |
C.有遗世之想/倚歌而和之 |
D.北隅以木梯登望之/作《师说》以贻之 |
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徐、刘二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取道辽阳上山。 |
B.位于祖越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 |
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 |
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 |
①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②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
大西洋 (明)沈德符
①利玛窦字西泰,以入贡至,因留不去。近以病终干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往时予游京师,會与卜邻,果异人也。
②初来即寓香山岙,学华言读华书者凡二十年,比至京,已斑白矣。入都时在今上庚子年,途经天津,为税监马堂所谁何,尽留其未名之宝,仅以天主像及天主母像为献。礼部以所称大西洋,为《会典》②所不载,难上客部久贡诸夷,姑量赏遣还。上不听,俾丛便僦居。
③玛窦自云:其国名欧罗巴,去中国不知几千万里,今琐里诸国,亦称西洋④,与中国附近,列于职贡,而实非也。今中土士人授其学者逼宇内,而金陵尤甚。盖天主之教,自是西方一种,释氏所云旁内外道,亦自奇快动人。若以为窥伺中华,以待风尘之警⑤,失之远矣。
(注释)①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传教士,明朝万历十年来到中国,后因病卒于北京。②《会典》:朝廷职掌制度的书。③琐里:古代南洋群岛上的一个小国名。④西洋∶当时捋南海以西沿海各地都称为“西洋"。⑤风尘之警:军事行动。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比至京(___________)(2)若以为窥伺中华图谋(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會与卜邻( )
A.选择邻居 | B.寻找住所 | C.占卜验证 | D.询问邻居 |
A.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
B.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
C.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
D.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
礼部以所称大西洋,为《会典》所不载,难上客部久贡诸夷,姑量赏遣还。上不听,俾丛便僦居。
【小题5】根据文中内容推测,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为何称自己来自大西洋?
【小题6】根据第③段内容,概括利玛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香。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糖,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洞然:明亮的样子 |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已:已经 |
C.妪每谓余曰 每:经常 |
D.余扃牖而居 扃:关闭 |
A.比去,以手阖门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然余居于此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
C.先姚抚之甚厚 顷之,持一象笏至 |
D.客逾庖而宴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③④⑤ |
A.文章开头,作者具体地写了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雨而又阴暗的情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觉得他的小小书斋十分可爱。 |
B.“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感情由喜而悲,内容转为怀旧。 |
C.第二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姐姐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用手指敲门间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事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雪涛阁集序①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阝贵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骚之不袭雅也,雅之体穷于怨,不骚不足以寄也。后之人有拟而为之者,终不肖也,何也?彼直求骚于骚之中也。古之为诗者,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而其为文也,有直书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文实。晋、唐以后,为诗者,有赠别,有叙事;为文者,有辨说,有论叙。架空而言,不必有其事与其人,是诗之体已不虚,而文之体已不能实矣。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诎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才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②,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音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③,何也?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
(节选自《中国历代文论选》,有删改)
(注)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袁宏道的朋友。②驺从:达官贵人出行时骑马导行传呼的侍从。③俳:滑稽,幽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逐目而逐时 逐:驱逐。 |
B.终不肖也 肖:像,相似。 |
C.信腕信口,皆成律度 信:随意,任凭。 |
D.为脱其粘而释其缚 释:解除。 |
A.不骚不足以寄也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B.彼直求骚于骚之中也 急于星火 |
C.而不敢自伸其才 劳苦而功高如此 |
D.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 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
A.作者开篇就指出从古至今,时代发展趋势使文章不能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模仿古人说话就好像严冬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 |
B.晋、唐之前,诗虚而文实,诗歌重在寄托情感,而文章重在叙写事情,晋、唐之后,诗歌中有叙事成分,文章中有辩说议论的成分。 |
C.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根本不应该复古,他们应该自创新意,不能模拟前人字句,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 |
D.有人认为进之的文章虽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主旨悠远,但是有些句子近于浅近俚俗,而作者却对进之的这种写法大加肯定。 |
不 然 古 之 才 人 何 所 不 足 何 至 取 一 二 浅 易 之 语 不 能 自 舍 以 取 世 嗤 哉 执 是 以 观 进 之 诗 其 为 大 家 无 疑 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
(2)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_一_人_专_取_良_计_入_以_为_出_不_虚_价_亦_不_过_取_赢_一_人_良_不_良_皆_取_焉_其_价_之_贱_贵_惟_买_者_之_欲_而_随_以_其_良_不_良_应_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稍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选自刘基《郁离子》)
A.元杂剧的体例:每本大都由四折一楔子组成,内容主要有曲、科、白三部分,角色大致有末、旦、净、丑等几类。 |
B.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
C.相对于一般的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表现为艺术性非常强,语言生动、华美,既有说明,又有议论、抒情。《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以及《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属于这类文章。 |
D.归有光是唐宋派的魁首,是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桥梁性人物,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
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取材于《初潭集》)
(2)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君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②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