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世之传神写照者(1),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2)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3),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4),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5),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注释 :(1)传神写照:此处指人物画。(2)顷:近来。(3)惠然来自昭武: 惠然来,即惠临之意。昭武,今甘肃境内县城。 (4)损益:此指修改画稿。 (5)告行:即辞行。【小题1】第一段用普通画工和郭拱辰进行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2】“麋鹿之姿,林野之性”在文中指的是作者身上显露的什么风度(限两个字)?
【小题3】下列对上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正、侧面描写的灵活运用,鲜明地表现了郭拱辰的高超画技。 |
B.第三段笔锋转至对游览路线的设想,表现了朱熹浓烈真切的山水雅兴,主旨立显。 |
C.本文属于“赠序”,篇幅较短小,但剪裁得当,行文从容,语短意隽。 |
D.本文看似语浅,实则意深,谈画论艺之中,贤人在野,朝政昏庸之意,见于言外。 |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于生活。 |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释:①乾道五年(1169年),张孝祥自请闲职以侍亲,获准,于是乘舟返乡。②沉累(lěi):指屈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日落”三句,描写远眺之景,使词人感触深长,思绪难平。 |
B.上片尾句描写从傍晚到月夜的景色,承上启下,为下片抒情积蓄了情势。 |
C.下片“人间好处”二句,运用反问,表达世间好处比不上此处风景。 |
D.下片尾句,词人想象满山遍野的杜若花,用美景反衬心境的悲凉。 |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雨纷纷扬扬的落下,访者踏雨来到竹门前只见荷花得雨而清香透彻、亭亭玉立,美不胜收。 |
B.丝雨香花,令人心醉,所以访者急忙同前来开门的主人冒雨走向水池去看那水边出岫的茫茫白云,完全忘了来找友人进行学术探讨的初衷。 |
C.“紫绡裙”乃紫色的薄绸子所做的裙子,夸张地写出了紫色荷花花瓣薄如绡之状。 |
D.“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的描写突出了来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
声声慢·秋声
蒋捷①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②门、不锁更③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④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丽谯:华丽的高楼。③更:更鼓。夜里为报知时刻而于每更敲打大鼓。④蛩:俗名蟋蟀。【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通篇咏秋声,由“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十个“声”字,以“声”字为韵,一韵到底,层层铺叙,谱写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
B.“黄花”即“黄菊”,开头三句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领起了全词对秋声的描写。 |
C.下片“彩角声吹月堕”暗示了时间悄然流逝,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 |
D.“知他诉愁到晓,碎味浓、多少蛩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灯前那女人边捣衣边诉说愁苦的琐琐碎碎,咕咕哝哝的声音比作无边括噪的蛩声,足见词人内心烦躁。 |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①吴潜(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③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 |
B.“一饷”“尽”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 |
C.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 |
D.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
秋 兴
陆游
樵风溪上弄扁舟,濯锦江边忆旧游。
豪竹哀丝①真昨梦,爽砧繁杵又惊秋。
坠枝橘熟初堪翦,浮瓮酪香恰受篘②。
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注]①豪竹哀丝:指管弦乐。②篘:滤(酒)。【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在樵风溪上和濯锦江边乘船游玩,忆起往日之事,为下面“兴”作铺垫。 |
B.颔联写听觉,既有管弦乐声,又有杵击砧石声,“惊”字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
C.颈联选取熟橘和适合过滤的酒两种意象,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勾勒,生动形象。 |
D.“坠枝橘熟初堪翦”一句紧扣秋的特点,描摹秋的典型景象,语言清新典雅。 |
秋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②,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③百尺楼。
(注)①陆游作本诗时年已七十九岁,闲居故乡山阴。②火牛:古代火攻战具,牛的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半冲向敌军。③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第二句和杜甫《旅夜书怀》中“天地一沙鸥”句,都借“沙鸥”意象表现诗人的闲适淡泊。 |
B.颔联写自己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度日如年,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放下了。 |
C.颈联借助寒砧、深巷、残月、梧桐等诸多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融情于景。 |
D.尾联用典,借志在扶世救民的陈登登上高楼极目远眺之事,寄寓自己壮志不能伸的惆怅。 |
高斋晚望
柴望①
才是青山便卜邻②,世情那得较③纷纭。
露含远地分为雨,烟起人家去作云。
柳色晴光扶槛入,莺声人语隔窗闻。
高斋独卷重帘坐,花落棋床日未曛。
(注)①柴望,南宋诗人,曾因出书提醒当朝居安思危触怒朝廷被捕入狱。出狱后隐居30年而时时心忧国难。②卜:选择。③较:计较,争辩。【小题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选择春天富有特征的景物入诗,青山云露,炊烟人家,柳色莺声,花落棋床,意象丰富。 |
B.诗中的写景由远到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多角度描写,富有层次感。 |
C.优游闲适的高斋晚望,其实是诗人的一次暂时挣脱压抑与苦阀、孤独与无奈的心灵挣扎。 |
D.诗中的“入”字用得极为传神,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增加了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