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渊明携酒图①
[宋]梁栋
渊明无心云,才出便归岫。东皋半顷秫,所种不常有。苦恨无酒钱,闲却持杯手。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区区谋一醉,岂望名不朽!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试问刘寄奴②,还识此人不?
注:①此诗是一首题画诗。梁栋(1242—1305),湘州(今湖南长沙)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先归武林(杭州别称,以武林山得名)闲居,后又隐居在大茅山中。②寄奴:南朝宋高祖刘裕的乳名。陶潜曾与刘裕同官晋朝。刘裕代晋称帝后,陶潜耻事二姓,作品只称甲子,不用刘宋年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绘画只能表现一刹那的景象和意态,而本诗从“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这一颇富想象的片段生发开来,不是工笔,而是写意,意在传神。 |
B.“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两句,写出了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高洁志趣。 |
C.“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两句中,一个“惜”字,既写陶渊明无共酌之人,也写诗人自己的的孤寂感。 |
D.此诗基调闲适恬淡,诗人借赞美陶渊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 |
(3)这首诗最后两句诗以诘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小题1】对两首词的词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驿外”“断桥”“黄昏”“更著风和雨”,写出了梅花所处环境的荒凉、恶劣,写出了受到打击的情景。 |
B.“一任群芳妒”,表现出陆游人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
C.***的词用“飞雪”“悬崖”“百丈冰”,写出了梅花凌风傲雪,不畏严寒的品质。 |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意为当春天来临,百花盛开之时,梅花虽已凋谢,但凋落的花瓣处在万花丛中,仍露出欣慰的笑容。 |
A.两首词均以写景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梅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效的背景。 |
B.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品格。 |
C.陆游的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绝不媚俗的忠贞;***的词则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 |
D.***词中的梅花是威武不屈的,迎着严寒冰雪,傲然挺立,坚持真理的革命者形象;陆游词中的梅花则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 |
幽居初夏
陆游①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陆游,号放翁,著名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晚年幽居山阴时。②箨(tuò)龙:竹笋的异名。③木笔:又名辛爽花,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湖山”二宇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巧妙地从山光水色中引出“幽居”。 |
B.诗中写放翁心中郁结与柳宗元《小石潭记 》中写“以其境过清"时的心境相似. |
C.首句概言“湖山胜处”;颔联写湖,是近处宽处静景;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远处细处动态。 |
D.本诗前三联写景,尾联结情,景情相衬,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
摸鱼儿·海棠
刘克庄①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①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②潘令: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③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④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⑤漫:莫,不要。【小题1】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了。 |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深情。 |
A.史湘云 | B.林黛玉 | C.薛宝钗 | D.贾探春 |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①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1141年,岳飞在率军北伐、连战连捷的有利形势下,接连收到了朝廷撤军的严令,只得班师回朝。不久,朝廷罢免了岳飞的军权,此时秦桧任宰相,岳飞闲居家中,这首词即作于此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寒蛩”点明了季节是深秋,“惊”字充分表达了在秋夜蟋蟀的凄清鸣叫中词人终夜难眠。 |
B.“人俏悄悄,帘外月胧明”以景收束上片,深秋月夜,恬淡寂静,映衬了词人赋闲在家悠闲自得的心情。 |
C.所谓“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弦外之音,让读者去体会。 |
D.《满江红·怒发冲冠》笔力沉雄,慷慨激昂;这首《小重山》含蓄隽永,沉郁低徊。 |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②黄庭:“黄庭”是道经的名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第一句以自豪的口吻赞美了居住地的环境,暗示纷繁的人世无法比拟。 |
B.下片头三句表明诗人就是要理直气壮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不放弃。 |
C.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创作的本意,“心肠别”戳穿了最高统治者的嘴脸。 |
D.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基调苍凉悲壮,直陈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 |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
B.“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
C.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可以看出这首词表现出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
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题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中的黄梅时节是指夏初这个时令。 |
B.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正面写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
C.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
D.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
【小题2】结合诗歌后三句的内容,谈谈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②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③,儒冠多误身④。
(注)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潇湘,潇水和湘江在湖南零陵汇合后称之。③招魂:《楚辞》的篇名。④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阕头两句,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一个“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
B.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令人寒心。作者在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反衬他的凄凉心境。 |
C.下阕运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作者借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将领形象,写出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 |
D.“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国土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 |
E.“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表现出作者悔恨、绝望的心情,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①芭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南方。②霖霪:指雨点绵绵不断,滴滴嗒嗒不停。③愁损:因发愁而损伤身体和精神。④北人:北宋灭亡,词人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窗前谁种芭蕉树”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
B.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悠长的效果,而且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
C.词人借写芭蕉来抒发愁情,整首词写芭蕉,由听觉形象进而转化到视觉形象,一步步将愁引向深处。 |
D.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幽情。上片首句借芭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小题2】词人为什么会“不惯听”“点滴霖霪”声?从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试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