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1)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释:(1)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 “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
B.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傲立春寒中,经雨不谢。这里的“燕 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
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
D.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
A.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 |
B.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王冕《白梅》) |
C.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 (王雱《绝句》) |
D.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李彭《春日怀秦髯》) |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陈与义避难湖、湘间,湖南守帅向子湮组织军民对金军进行了有力的阻击,本诗便作于此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对身份、情态的自述,塑造出了坐看风云、不问世事的隐逸形象。 |
B.颔联运用多感官描写,描绘出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的壮阔,气势雄浑。 |
C.颈联中的“海”意指暴雨,连劲拔的竹枝此时都被压低,足以看出雨势之大。 |
D.尾联反用杜甫诗句“床头无漏无干处”,表现出与杜甫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 |
格天阁①
(宋)罗大经
秦桧少游太学,博记工文,善干鄙事,同舍号为“秦长脚”,每出游饮,必委之办集。既登第及中词科,靖康初,为御史中丞。
金人陷京师,议立张邦昌。桧陈《议状》,大略谓:“赵氏传绪百七十年,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子孙蕃衍,布在四海;德泽深长,百姓归心。只缘奸臣误国,遂至丧师失守,岂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 若心欲舍赵氏而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望稽古揆今,复君之位,以安天下。”虏虽不从,心嘉其忠,与之俱归。
桧天资狡险,始陈此议,特激于一朝之谅;既至虏廷,情态遂变,谄事挞辣②,倾心为之用。兀术用事,侵扰江淮,韩世忠邀之于黄天荡,几为我擒,一夕凿河,始得遁去。再寇西蜀,又为吴玠败之于和尚原,至自髡其须发而遁。知南兵日强,惧不能当,乃阴与桧约,纵之南归,使主和议。
桧至行都,绐言杀虏之监己者,奔舟得脱。见高宗,首进“南自南,北自北”之说。时上颇厌兵,入其言。会诸将稍恣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张家军”“韩家军”。桧乘间密奏,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上为之动,遂决意和戎,而桧专执国命矣。
方虏之以七事邀我也,有“毋易首相”之说,正为桧设。洪忠宣自虏回,戏谓桧曰:“挞辣郎君致意!”桧大恨之。厥后金人徙汴,其臣张师颜者作《南迁录》载孙大鼎疏,备言遣桧间我以就和好,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
方其在相位也,建“一德格天之阁”,有朝士贺以启云 :“我闻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桧大喜,超擢之。又有选人投诗云:“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蛾眉。格天阁上三更雨,犹诵《车攻》复古诗 。”桧益喜,与改秩。盖其胸中有歉 ,故特喜此谀词以为掩覆之计,真猾夏之贼也。
余观唐则天追贬隋臣杨素诏曰:“朕上嘉贤佐,下恶贼臣,尝欲从容于万机之暇 ,褒贬于千载之外;矧③年代未远,耳目尚存者?”夫杨素异代之奸臣,则天一女主,尚知恶而贬之,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罪大恶极,上通于天,其可赦乎?开禧用兵,虽尝追削,嘉定和戎,旋即牵复,是可叹也!
注释:①格天阁:秦桧任宰相后所造,是“一德格天之阁”的简称。格,感通;格天,封建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②挞辣:完颜昌,金大将,女真族。③矧:shěn,何况。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桧陈《议状》 陈:上奏 |
B.特激于一朝之谅 谅:诚信 |
C.有朝士贺以启云 启:启发 |
D.耳目尚存者 耳目: 耳闻目睹 |
A.则京师之民可服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
B.乃阴与桧约 家祭无忘告乃翁 |
C.上为之动,遂决意和戎 为天下笑者,何也 |
D.上通于天,其可赦乎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
A.秦桧少游太学,博记工文,善干鄙事 秦桧年轻时游学太学,记忆广博工于写作,善于做些卑鄙的事情 |
B.既至虏廷,情态遂变,谄事挞辣 已经到了敌方朝廷,感情和态度就变了,向挞辣献媚 |
C.故特喜此谀词以为掩覆之计,真猾夏之贼也 所以特别欢喜这些阿谀奉迎的话作为遮盖的办法,真是乱国的奸贼呀 |
D.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 |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只缘奸臣误国,遂至丧师失守,岂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
②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小题5】文章题目“格天阁”有什么含义?
【小题6】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谈谈岳飞和秦桧这两个人物在你心中的形象。
夜泊水村①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②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③?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正奉祠居家,时年58岁。②老子:“老夫”之意,指陆游自己。一说指老子李耳。③泣新亭: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常到新亭饮酒赋诗,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常相对而泣。【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二句“燕然未勒铭”,运用典故,和范仲淹《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燕然未勒”的意思基本相同。 |
B.颔联第一句“老子犹堪绝大漠”中“绝”的意思和《劝学》中“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基本相同。 |
C.颔联将诗人奋发的壮怀与达官贵人的怯懦孱弱对照,并用“泣新亭”的典故,表达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 |
D.尾联点题,回笔写眼前夜泊水村的景象。汀州凄寒,新雁鸣叫,诗人以新雁暗指入侵中原的外族人,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
【小题3】这首诗和《书愤》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青玉案·残春
赵长卿
梅黄又见纤纤雨。客里情怀两眉聚。何处烟村啼杜宇。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
利名萦绊何时住。恼乱愁肠成万缕。满眼兴亡知几许。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
【小题1】这首词写作者在_____(季节)的所遇所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的感情。【小题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寄韩仲止
戴复古
何以涧泉号?取其清又清。天游一丘壑,孩视几公卿。
杯举即时酒,诗留后世名。黄花秋意足,东望忆渊明。
(注)韩溉,字仲止,自号涧泉,南宋诗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所寄对象的自号入手,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明韩仲止是一个清高绝俗的人。 |
B.颈联赞美韩仲止既要享受现世的生活乐趣、又要留给后世不朽声名的精神追求。 |
C.“孩视几公卿”意思是把公卿看得如同孩童一样,写出韩仲止不慕荣华的高士形象。 |
D.“丘壑”即指自然,意思是说作者游于山林丘壑之间,自得其乐,突出了其隐者形象。 |
摸鱼儿•海棠
刘克庄①
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霜点鬓。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才情减尽。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墙头岑寂谁问。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年光去迅。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释:①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②潘令: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 ③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④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⑤漫:莫,不要。
【小题1】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 老态。 |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了。 |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 |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柳宗元《溪居》) |
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刘攽《新晴》) |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
A.史湘云 | B.林黛玉 |
C.薛宝钗 | D.贾探春 |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宋)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赵鼎是宋代中兴名臣,这首词系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上元即元宵。【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路”一句直点题面,说明自己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春天。出语自然通俗,于平淡中蕴含深情。 |
B.下阕从虚处着笔写花、月、宫殿、云,对应上阕中“当年全盛时”,避免一般化的描写,能唤起人美好的遐想,有新颖之感。 |
C.“分明一觉华胥梦”为词眼,全词内容关合“华胥梦”,结构严谨,情感有起有伏,曲折多变。 |
D.尾句以写景结尾,且以“东风”二字与上阕“春到小桃枝”相呼应,产生格格不尽的意味。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 陈与义①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杰出诗人。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46岁。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小题1】以下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由“忆昔”引出,首句写英才聚会,午桥痛饮的盛况,照应题目中“忆洛中旧游”。 |
B.“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画面清丽,如在眼前。 |
C.“二十余年如一梦”,既指洛中旧游之美事如梦,也指国破家亡带来的空幻之感。 |
D.结尾写“渔唱”,委婉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归隐的情绪,以景结情,余味悠长。 |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注:公元1279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作者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梅岭),经南安军时作此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借“梅花”与“风雨”对照,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
B.颔联写作者以拘囚身份途径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
C.颔联将山河依旧与城郭一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亡国之痛和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
D.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写出了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真切的思想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