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释:①乾道五年(1169年),张孝祥自请闲职以侍亲,获准,于是乘舟返乡。②沉累(lěi):指屈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日落”三句,描写远眺之景,使词人感触深长,思绪难平。
B.上片尾句描写从傍晚到月夜的景色,承上启下,为下片抒情积蓄了情势。
C.下片“人间好处”二句,运用反问,表达世间好处比不上此处风景。
D.下片尾句,词人想象满山遍野的杜若花,用美景反衬心境的悲凉。
【小题2】有人评价此词:“吊古是明写,伤感则见于言外。”请结合本词,分析“伤感”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5-13 11:3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也 细:小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
【小题1】下列对张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无”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
B.“短发”两句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C.下阙“尽吸”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D.本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全都和谐相融,给人以光明澄澈之感。
【小题2】下列与张词相关的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舟”多承载着诗人漂泊思乡的意绪,张词中的扁舟却充溢着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
B.诗词中的“月”意蕴丰富,或幽美、或凄凉。本词中“素月”即皓月,写出月色澄澈之美。
C.“北斗”指的是北斗星,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还常被喻为理想,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
D.“沧浪”常常指青苍色的水,词人借助它写出了洞庭茫茫、烟波浩渺,给人以空旷之感。
【小题3】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苏轼《赤壁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③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湖名。③萧骚:萧条稀少。一作“萧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词的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动态之景。“玉鉴琼田三万顷”,“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营造了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
B.词的起句“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中的“风色”二字值得玩味,写出了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的景象,突出了诗人被贬后的敏感和寡淡的心情。
C.“表里俱澄澈”是全词的主旨句。这五个字,写出了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这既是写景,更寄寓了诗人高超的精神境界。
D.“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胆皆冰雪”,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
E. 这首词上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下片直抒胸臆,借洞庭之景,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小题2】本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风格很接近,但在构思写法上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