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小题1】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的表达效果。【小题2】该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小题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词人写琴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试简析。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①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②。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不足两年,作者的官职多次调动,官迹所至江西、湖北一带(旧属楚地)。②青钱:指荷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二句,词人借聚散兴感,直中藏曲,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不满情绪。 |
B.“但将痛饮酬风月”写词人只愿与朋友为美丽的风光而畅饮,不愿让离别再添哀愁。 |
C.词人以“绿带”“青钱”分别比喻湖水与荷叶,生动传神,动词“萦”“点”更是活化了景物。 |
D.“东湖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手法写豫章东湖的美景,词人借此表达了东归隐居之意。 |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①
刘克庄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②。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注)①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淳祐八年(1248)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②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
B.“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以实现自己的高才雄略和济世的使命。 |
C.“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描绘出自然界的诸多色彩,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
D.这首送别词一扫“徬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 |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
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
好事近
陈亮
横玉叫清宵,帘外月侵残烛。人在画楼高处,倚阑干几曲。
穿云裂石韵悠扬,风细断还续。惊落小梅香粉,点一庭苔绿。
(注)(1)橫玉:笛子的代称。(2)小梅:古代笛子曲中有《梅花落》《大梅花》《小梅花》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词上片重点描写对象为听笛、吹笛之人。上片四句,除第一句“横玉叫清宵”直接写笛声外,其余三句都与写人相关。 |
B.帘外月侵残烛”,表面是写景,实从侧面描写清夜未眠的听笛之人 |
C.“人在画楼高处”两句,乃直接描写画楼高处的听笛之人凝神细听的样子。 |
D.下片描写音乐形象,自然让人联想到了《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②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③归宁④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②懒,指了无情趣。③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④归宁:归家省亲,即出嫁之女回娘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表露出诗人久卧病榻之后,对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其中“懒”字则又道出词人“精力衰退”的实际身体状况。 |
B.“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这两句描述了词人观赏山景作诗的情状,把词人陶醉在自然风光之中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
C.“朱朱粉粉野蒿开”用语特妙,描绘出花儿鲜艳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春天富有生机的田野实景。 |
D.这首词上片写病愈无意出游的情态,下片写出游所看到的原野风光和人事,上下片联系紧密,表达疏懒沉郁、行止两难的复杂心情。 |
东西船行
(宋)李浩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
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
(注)①《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
B.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
C.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
D.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
军中乐
[南宋]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①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②
①支:支付, 此处赏赐意。②合:调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 |
B.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自以为是,认为“虏畏不敢犯”而且还“射麇捕鹿”,玩忽职守、纵情享乐。 |
C.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 |
D.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 |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①,簪缨②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③。
(注)①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②簪缨:官僚贵族的冠饰。③扬州: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
【小题1】下列对该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该词上片前两句写景,既交代了地点、时间,也写出了诗人在冷落萧条的消秋时节倚楼远眺万里景色的活动。 |
B.上片后两句有双重意味:一是日薄西山、余晖黯淡、暮色苍茫的万里清秋之景;另一方面也暗喻国家的衰落。 |
C.下片前两句写金人入侵中原带来的浩劫,世家贵族四处逃散,自然也就可以想见北方失地的百姓流离失所。 |
D.在该词最后两句中,作者希望悲风吹起自己的眼泪飘到扬州。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的悲。 |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