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多景楼醉歌
刘过①
君不见七十二子从夫子,儒雅强半鲁国士。
二十八将佐中兴,英雄多是棘阳人。
丈夫生有四方志,东欲入海西入秦。
安能龌龊②守一隅,白头章句浙与闽?
醉游太白呼峨岷,奇材剑客结楚荆。
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③,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
天长路远何时到?侧身望兮涕沾巾!
(注)①刘过:南宋诗人,终生未仕,作品风格与辛弃疾相似。②龌齪:这里指拘谨。③《六韬》:古代兵书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肯定得到孔门真传的儒雅之士,言外之意是说自己接触的多是庸儒、腐儒。 |
B.诗中多用典故,如“七十二子”“二十八将”,借古抒怀,言简意丰,含蓄蕴藉。 |
C.“醉游”以下四句,虚实结合,正反对比,批判了“举子”“腐儒”,可见其追求。 |
D.全诗气势奔放,感情激越,语无华饰而爱国情深,有很强的感染力,引人共鸣。 |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 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③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③花:此处特指“野菊”。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关山月
南宋·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小题1】这首诗歌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小题2】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诗意判断错误的一项( )。
A.“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写的是死难者。 |
B.“沙头空照征人骨”,一个“空”字,说明了战士们杀敌和归乡的诸种愿望,将随着老死边关、化作暴露于野的白骨而最终落空。 |
C.此诗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 |
D.这首诗歌的风格是沉郁、苍茫、悲凉、激越的。 |
祝英台近·北固亭
[南宋]岳珂
淡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全词写景视听结合,鸣榔声、风涛声交汇,淡烟层雾,意境朦胧,烘托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
B.“频看剑”,与辛词“看吴钩”的心境相似,而一个“频”字,更能看出词人内心情感的浓烈。 |
C.词人登临北望,此时有美妙的新声传来,词人的情感因此而由悲转乐,构思巧妙。 |
D.“历历数西州更点”,可见词人深夜未眠,内心的苦闷久久不能排遣,以景结情,但景语亦情语。 |
(3)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称此词:“与辛幼安‘千古江山’一词相伯仲。”请从多角度简述两词的相同之处。
泉石膏肓记
杨万里
①绍熙壬子九月十六日,予以废疾至自金陵,因念平生无它好,独好泉石,而故居乃土山,安所得石?忽乡友王信臣及其犹子①子林艘永新怪石以遗予,予喜甚,曰:“子犯所谓‘天赐’者。”亟召匠,饤饾②为假山。友人王才臣见之,谯予曰:“先生居真山而又为假山,将谁绐?”予笑曰:“予敢绐人耶?聊自绐耳。”才臣曰:“有石而无泉,非缺欤?”予偶思去假山三十步而近,旧有一泉而堙,即命浚焉。泉洌以猛,因接筒引之。又于假山之前十步之间,甓一小方池,深尺,广五之,泥与泉其深各半,植以芙蕖,杂以藻荇,每疏泉自筒入地中,伏之假山之趾,仰而出于石罅,闭而激之,则为机泉,喷珠跃玉,飞空而上,若白金绳焉,与假山相高比。开而迭之,则为流水。其将至也,若哽若咽引,若嗔若叱驯,然后淆然而上,决决而流心钊,流而入于池,其流有文利,其入有声。顷刻之间,通塞万变,观者四顾,莫测所来。予因生致小鱼善游而喜浮□,畜之池二十许尾,先十后十,每浮而出也,后者不先夫先者,若“徐行后长者”之为者,余固异之。其始畏人,不浮,人至则隐于荷盘荇带之下,去则显。其后渐与人习,圉圉洋洋若与人为玩;既而复隐,若耻以身供人之玩者,予益异之。予间以食食之,每食至必出,久之若疑夫食之饵己者,复不出,予益异之。因命其泉石之上小轩曰“泉石膏肓”。②或曰:“膏肓之疾,医缓③云不可为剖,后世乃有法可艾也。”予曰:“膏肓,有法可艾也;泉石膏肓,无法可艾也。有法可艾,予亦不艾也!”一笑而书之。
[注①犹子:侄子。②饤饾:比喻堆叠、杂凑。③医缓:泛指良医。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处的虚词是
A.也 |
B.者 |
C.矣 |
D.焉 |
A.王才臣因为误解作者本意,直言作者弄虚作假。 |
B.作者如实相告,自己所为不是欺人,而是自欺。 |
C.王才臣不仅理解作者的癖好,也深知泉石之趣。 |
D.王才臣是难得的诤友,作者有知错能改的雅量。 |
【小题4】文章围绕“泉石膏肓”,层层展开,请对此加以分析。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小题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
D.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
永遇乐
刘辰翁①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②,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睛,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③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④今夜,此若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⑤无寐,满村社鼓。
[注] ①创作此词时,临安被元军占领已两年,南宋残余政权濒临灭亡,词人蛰居在临安附近乡村。②李易安《永遇乐》:李清照南渡后,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③缃帙:书籍、书卷。④鄜州:州名。“安史之乱”中杜甫被叛军困在长安,写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诗句。⑤釭(gāng):油灯。【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却引发词人突兀一问,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伤。 |
B.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无处游玩,词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
C.词人写李清照的经历、心绪,实则是抒发自己与李清照相同的郁闷之情。 |
D.词人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申诉了流离之苦,更突出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②。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②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指皇宫。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指出诗人年老体衰、远离朝廷,“只凭”说明诗人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衷肠无处可诉,只好让天地来品鉴自己的忠心。 |
B.颔联诗人抚今追昔,以史明志,“久”写出诗人持续困厄的时间之长;“空”点出诗人空怀报国之情。 |
C.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自己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 |
D.前两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颈联则笔锋一转,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曲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地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切怀念。 |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 |